《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

ID:22362890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_第1页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_第2页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_第3页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_第4页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古代诗三首·鹧鸪【简介】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

2、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诗的关键词,它就是:啼。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点染出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

3、试分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答: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

4、的特殊环境,既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又让人倍感鹧鸪啼声之哀怨凄恻。4.颔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反复吟咏,你会产生什么感觉?答: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典故,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5.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答: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6.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答: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

5、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7.末联“相呼相应湘江#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阔”的主语是什么?答:应是游子、佳人。8.如何理解“相呼相应”?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9.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答: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透出诗人那沉重的

6、羁旅乡思之愁,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10.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答: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鹧鸪啼鸣动诗情】鹧鸪是一种并不起眼的鸟,但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哀怨感慨之情。如李益的《鹧鸪词》云:“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借女子之口,写思夫之念,感情深厚。就笔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咏鹧鸪之作,就连诗仙李白也还有一首《山鹧鸪词》。韩愈的《晚次宣溪绝句二章》之一,写得极见情感:“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客泪

7、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被贬他乡,在“客泪数行”的情景下,怎能还经得起鹧鸪的“耳边啼”?唐代有三首《放鹧鸪》的诗写得甚为精彩,富于感情。先看罗邺的《放鹧鸪》:“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再看崔涂的《放鹧鸪》:“秋入池塘风露微,晓开笼槛看初飞。满身金羽画不得,无限烟波何处归?”好一个“何处归”,关爱之情跃然纸上。而李郢的《放鹧鸪》描绘得尤为生动细腻:“玉楼珠户养经时,放出雕笼久不飞。秦地游僧一弹指,楚城迁客重思归。岗田戏下晴风暖,茅垅惊啼返照微。山畔家家有罗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