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040-魏晋南北朝艺术史

中国全史-040-魏晋南北朝艺术史

ID:22514181

大小:288.00 KB

页数:83页

时间:2018-10-29

中国全史-040-魏晋南北朝艺术史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国全史-040-魏晋南北朝艺术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全史-040-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中国全史》 040/一百卷 史仲文胡晓林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一、魏晋南北朝艺术概述一切艺术都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或者说都为艺术创造者自身的社会生活所制约。魏晋南北朝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位突出,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比较首次取得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秦汉时代有着极大的不同。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是统一,无论先秦遗留下来的儒家讲"爱人",道家讲"做人",法家讲"治人",墨家讲"待人",名家讲"辨人",阴阳家讲"识人",都是讲在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下如何生活;汉武帝支持董仲舒"罢黜

2、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是为了强化文化统一的一种措施。就艺术领域而言,周人庄重神秘的宗法血统观念,秦人强悍朴实的征服作风,楚人自由想象的创造精神,都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取得了趋同,形成"乐以道和"的共识,即将为群体的政治转化为为政治的人生,进而产生为人生的艺术。于是,无论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文学、工艺,都无法摆脱礼教的影响、政治的制约。  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除了西晋时有一个短暂的、在名义上统一的气象,自公元189 年至公元589 年,中国都是在两个以上的封建政权分割统治之下

3、。虽然每一个封建政权的统治者都或多或少表现出追求统一的要求,不过,总是力不从心而分别维持现状。这样一来,秦汉时期统一的文化气氛已经消失,给了各封建割据势力自我表现的机会。随着各少数民族贵族入主中原,佛教终于异军突起,蔚为大观,形成文化艺术领域自我表现活动的添加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与宗法血缘观念密切联系的礼教伦理势力稍受压抑,而原始与宗教性质的艺术生活显得生机勃勃。创造性的冲动情感在艺术家身上多少得到了恢复,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世界,令后人叹为观止。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

4、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介绍这个时代的艺术,实际正是展示这个历史前进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与变革。  ① 《曹操集·蒿里行》。  (一)三国两晋艺术概论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乱导致"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②"吏士大小自相啖食",③西汉统治者建立的儒家"仁政"名教一下子威信扫地。人们在朝不保夕、生离死别的痛苦中蓦然回首,发现尧舜之治、太平乐土都是虚妄之谈,唯有自己求得生存才是现实。于是,对个体生存的价值意义的探求逐渐成为社会风尚。作为革新政治代表人物的曹操,崇尚跅

5、弛之士,轻视节行之人,以"唯才是举"的旗帜,与东汉世家大族把持的选举权相抗争,更促使个体才智在治国用兵时崭露头角,在艺术创作时也可以直抒胸臆,或者在政治条件险恶时向道家靠拢,越名教而任自然。  儒学与道家思想合流,这是魏晋玄学得以产生的基础。玄学一方面作为封建士人在政治重压下逃世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士人自身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受玄学影响的魏晋艺术作品由此而产生美的自觉,即由人自身形象之美向文学、书法、绘画方向以感情移借的方式转移。  就艺术形式而言,魏晋艺术开始于书法。书法是与文字有密切关系的艺术,中国文字起源有造字"六书"之说

6、,其中"象形"与"表意"决定了中国文字本身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字人的思想情感很容易渗入所写的字中。从中国文字发展看,无论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刻划符号,殷墟、周原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还是秦代的小篆,两汉的隶书章草,都是一种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为了使用的便利,便有不可避免地走向简化的过程,各种绘画使用的抽象装饰,在中国文字中本来就不多,到了需要简化时,自然剔除干净,所以并无书画同源的理由。只是写字人思想情感倾述于字体、结构、笔势、用墨之中,却又少不了审美判断,这样写字便成了书法,也就可以成为一种艺术。魏晋玄学既然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

7、向,而且借道家思想作自我精神解脱的逍遥游,在书法艺术上便会出现更多美的自觉。三国时魏景元年间之李苞通阁道题名,系摩崖刻石,隶书中间用楷体,已见书法变化端倪。钟繇在由魏入晋的书法变革中自习三体,其中"章程书"为八分汉隶,用来"教小学",即传统书法。"铭石书"为正楷,这是当时时髦的新体,"行书"则是平时自己随便写作用体,史称"三体皆善,而行书尤为世所称",说明魏晋世风是赞许多一点个体追求的"行书"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世风推动,才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他的楷书、草书均已难觅真迹,唯"定武本"《兰亭序》和唐怀仁集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可见行书气

8、象。他的书法自由潇洒,或宛如游龙,或翩若惊鸿,正是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的结果。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将行书发展为"今草",也称结构微妙的"小草"、"游丝草"。草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