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ID:22537313

大小:69.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上传者:U-991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跨越城乡分离、“自我造城”的传统老路,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作用下逐步走向与化解“三农”难题相结合的新路。江苏的实践启示我们,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锁化的战略重点,从而从“化”字上科学把握转型方向,加速离土农民市民化和留乡农民富裕化的进程。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用近一年时间,先后赴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市、县、镇,就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所获第一手材料和来自省有关部门的全省性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和讨论研究,形成本报告。江苏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后,江苏城镇化改变了以前起伏和停滞的状态,在持续较快发展进程中逐步迈开转型走新路的步子。回顾这个过程,大体有四个演进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城镇化获得突破性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带动了百万农 民向非农产业大转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农民办工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全省形成“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并催化了无锡、常熟、江阴等县域经济的强劲崛起,新兴中小城市相继成长,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1979年的15.46%上升到1989年的21.56%,10年间上升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1个百分点。有了非农产业的乡镇工业,又有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苏南农民“造城”开始,为全面推进江苏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动力,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城市化上水平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江苏主动呼应,对外开放从沿XX市到全方位展开,一批开发区、工业园区脱颖而出,这种快速崛起的“园区经济”,不仅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成为城市拓展的XX区。一批屮小城市扩容发展为大中城市,城镇化上规模、上水平。1990年以后,全省每年约宥200万左右的乡村人U进入城镇。从1990到2000年,省辖市巾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巾15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82个增加到1191个,全省城镇人口3041万人,年均増长7.62%,城镇人口比重由21.6%提高到41.5%,10年间上升19.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初期,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基础上,进入以组建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00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次年开始实施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苏锡常、南京、徐州等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截至2005年底,江苏省城镇人口总量达到3774.62万人,比2000年增加733.8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5%,5年闽上升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2005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第叫阶段为2005年至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江苏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县域经济为阵地,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据2010年底的统计,全省城镇化率达57%,比1978年提高42个西分点。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930个,13个省辖市的市区人口都在5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上、200万一400万人、100万一200万人、50_100万人的城市个数之比为1:4:6:2,人口结构之比为22.86:42.17:29.14:5.83。全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与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小城镇为纽带,初步形成基本健全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从1979到2010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57%,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这期间,江苏城镇化进程历经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不,城镇人增加196万,乡村人U则相应减少157万,城镇人U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05年,城镇 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一般来说,出现这两个转折性的拐点,是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演变的规律性表现。从江苏上述的两个转折特别是第二个转折看,吋间短,演变快,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江苏城镇化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推进的势头走向强劲,在全国较早进入内涵为主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转轨转型走新路的成功实践江苏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从较早重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摆脱传统老路,成功开拓着一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新路。一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扎实产业根基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村城镇化的突破性发展,不是从大量废弃农田、剥夺农民而来的,而是在实施家庭承包制改革基础上,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为指导思想,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小块耕地上大量解放出来,打开农民办工业为主的创业门路并启动了农村社会化、商品化的大发展后开始的。rti于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元化行业的繁荣兴旺,由于以农村工业为后盾并适应发展与大中城市横向经济联系的需要,因而不仅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萎缩、衰落卜*去的许多农村集镇获得新生,而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结合,以农民“造城”为发端,使农村城镇化迅速打开局面。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展开,乡镇工业企业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新世纪以来,苏中、苏北各地经济发展相继跨大步, 正是与接受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并付诸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的实际行动分不开的。二是从倡导工业支援农业到强化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逐步形成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前,江苏就本着“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曾忪年组织“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活动,但地方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重工轻农的传统思维和惯性行为难以改变,现实生活屮仍然处处是城乡“二元对峙”。改革开放以后,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框架内,集中使用乡村企业的上缴利润,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促使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相接近,从而有效稳定了务农人心,促进农业发展,保持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市积极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财政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启动公共财政支农,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负等;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城市工业的产业优势和科技力量,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对农村实施积极的产业带动方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导句下,各市采取村企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以及鼓励和引导工商、民阆资本下乡等形式,帮扶农村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改变农业的低收益状况和弱势地位。全省现已形成加快推进高效农业 规模化的良好势头,毎年高效农业面积都以数百万亩增长。据2009年底统计,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96万亩,已占耕地总面积的37%,苏南有的帘县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80%,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得到相应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