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入门》word版

《楹联入门》word版

ID:22712239

大小:71.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31

《楹联入门》word版_第1页
《楹联入门》word版_第2页
《楹联入门》word版_第3页
《楹联入门》word版_第4页
《楹联入门》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楹联入门》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楹联初步作者:明光曲阳 出自:曲阳憩园浏览/评论:231/0 日期:2010年2月27日00:18 楹联初步本讲重点介绍对联最基本的知识,旨在让初学者对联律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第一节:对联六要素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

2、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中午吃什么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

3、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

4、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刚才我们说过,对联可以简单得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话,前后不搭就是“隔”,那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5、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只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载体,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有惜字如金之说,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这是比较明显的合掌了,还有些合掌是比较隐蔽性的,比如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

6、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对于“隔”与“合掌”更深入细致的论述和讨论,请参考以下专题帖: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thread.php?tid=117415&highlight=%D2%B2%CC%B8%B6%D4%C1%AA%

7、C4%DA%C8%DD%B9%D8%C1%AA%BA%CD%A1%B0%B8%F4%A1%B1%D3%EB%A1%B0%B2%BB%B8%F4%A1%B1飞扬校长: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

8、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