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

ID:22996743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2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_第1页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_第2页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_第3页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_第4页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从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论文关键词:儒学原典仕隐陶渊明道论文摘要:陶渊明思想的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但无论是“儒”、“道”、“玄”哪种观点都未能切中实际。本文通过对儒学原典中“仕”与“隐”的融通性分析,针对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及陶诗中的“道”的探讨,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流是儒学原典思想。  关于陶渊明思想的,历来争论不休。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在论证方向上却大同小异。其实因为陶渊明受到魏晋时期发达的博物学影响,读书较为庞杂,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文中看出。因此,他在诗文中引用一些别家的观点、思想也是很正常的,并不能因此说明这

2、种观点与思想就是陶渊明思想的主要。本文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学原典思想,我们先探研孔子的关于仕与隐的融通性思想,然后从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与诗文反映的观点来证明这一点。本文观点当否?敬请方家赐教。    一、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    一般认为,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在于其积极进取,治世安民的人生态度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成为士大夫的人生取向。因此谈到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多强调其积极入仕的价值观念,而忽视了另一面,也就是他的隐逸思想。  仕与隐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其结合点恰恰在于“仁”。即:

3、孔子的理想人格无论是仕还是隐,都能够体现“仁”,孔子主张入仕,以济苍生,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道不同”,则坚决不能入仕,不能同流合污,而应该隐,隐同样可以达到仁。所以说孔子思想中“仕”与“隐”是相辅相成的,是孔子“仁”学的完整系统,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会破坏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  孔子主张入仕,这在《论语》许多篇中都有体现,此不赘述,但是孔子并不认为只有入仕才能体现“仁”,而且在孔子一生中,也并不像我们所认为那样,在为了仕而奔波。虽然孔子固然有奔走于列国,甚至由此而困于陈,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大量的时间他是用来传道、授业、学

4、习、编修古典书籍等事业上。  下面我们看孔子关于“隐”的态度,实际上,非“仕”既为“隐”。关于隐士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的当是《论语》一书,《微子第十八》篇曾提到长沮、桀溺两个隐士。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子路评价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的评价也是孔子的意思,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类隐士的态度是反对的。但是《微子第十八》篇还提到其它隐者:“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

5、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击,不辱其身,伯夷、叔齐!’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将隐士分为三类,对这三类人,孔子的认为“我则异于是”,也不赞成,但同时也认为“无可无不可”,并不反对。  后来孟子在《孟子•万章》篇也谈到到伯夷、柳下惠,还论到伊尹和孔子:“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6、’治亦进,乱亦进……共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包括后来的孟子对于隐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而在《微子》篇的开始,孔子对于作为隐士微子的态度就更为明显地赞许:“微子

7、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将之提高到“仁”的高度。    二、陶渊明的宗尚儒学原典思想    陶渊明以儒学原典为宗,这种思想贯穿其一生的。年近而立的陶渊明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入仕,关于东晋南朝寒门士人起家的年龄,我们可以参考南朝齐的规定:“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陶渊明作为寒门士人,以近三十的年龄入仕是正常的。对这次出仕的原因,《宋书•隐逸传》说是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饮酒》十九也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

8、已。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但从陶的诗文中我们看出家贫并应该是他出仕的直接原因,这个时期陶渊明也没有家贫到那种程度。其出仕,主要还是为了实现其济世之“猛志”。陶渊明一门世代为官宦人家,他在《命子》诗多有对祖上显赫政绩的夸耀,他也想效仿先祖,建功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