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

ID:23085233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_第1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_第2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_第3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_第4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  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引入概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分析,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1借助实验导入和激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推理严谨周密,知识的应用灵活多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充满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自觉地学习物理.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同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得不透彻、掌握也不牢靠,在解决相关物理问题时常常遇到困难,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挫折感,尤其是在物理练习和物理考试中连连失败,使得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对物理学习由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地学习,进而发展成不愿意学习物理,失去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放弃了物理学习.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我们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如何发挥实验的概念教学功能呢?5    简单地说应该注重实验过程的严谨性,以及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对比.“比较法”是

3、物理学进行科学研究较为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生初学物理的初中阶段,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辨析物理现象、概念中的异同,能够促进新的物理概念生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

4、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要突出主要因素,比如上述实验主要应突出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5  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引导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而主动去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的特点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主动制定学习策略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反复使用来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法”,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多,不同的概念都具有各自本质,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些非本质的表象往往容易模糊学生的视线,导致了混淆,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

5、生把握概念间的联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A物体重15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    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    3联系生活、对比生活建

6、立概念  5  初中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大多与生活有联系,或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教学,将一些看似深奥难懂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常识联系到一块,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更说不出它的物理意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

7、),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进行类比,建立概念.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学生学习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混乱和变化,从中探索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总结出结论并用来解释物理现象,实现对直接经验的超越.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5的积累,其次在积

8、累的基础上要对资源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在理论知识自然得到后,物理现象退到客体位置,用理论知识来进行物理现象的解释,同时作为辅助记忆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从物理现象出发通过个体感受、类比、理解等一系列理性分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例如,笔者在初二和学生一起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由于学生刚刚涉及,从求解上来看是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解,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