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ID:23154506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4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_第1页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_第2页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_第3页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_第4页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摘要】针对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差、惰性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畏难心理等制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及上课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现实,有效地开展了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收效明显,为拓展思维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切实得到了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52-03中专语文教学不能像中学那样仍受限于课本,受限于以教材

2、和参考书为标准的各种考试,而是更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教学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语文能力,将来能更好地面对社会,服务社会。一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宄、去思考。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基础差的情况,课堂上,习惯于盲目听教师讲,不爱发言,更不愿发问,回答提问不是三言两语质量不高,就是简单地回答“不知道”,

3、老师授课常常是唱“独角戏”。学生的惰性心理、依赖心理严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有从众心理;自卑胆小,怕人笑话,有畏难心理。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二是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依赖心理、从众心理、畏难心理等障碍;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要结合教材,改变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

4、“为什么”和“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深宄问题的习惯,以便从多角度探索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真正变“教”为“导”,那才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二架设师生互动桥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见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创新思维活动。在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充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尽信书不如

5、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大胆质疑、大胆表述,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特别是敢于提出那些与教师意见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正确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捕捉好思维的难点,激发思维的矛盾,引起语文思维的冲突,以达到思维的创新。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不轻易地表态和下结论,即使碰到学生思维有误也不要急着纠正,就让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碰撞中鉴别正确与谬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评判力。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度、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玛蒂尔德的人

6、生结局?”文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的话语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结合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状况,让学生见仁见智地谈谈“丢项链”这一件事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以及从自我的感悟中说说自己对玛蒂尔德的多元性看法。课堂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主人公自身、生活的环境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续写出主人公得知项链是假的后,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新的思维既可以是文章的又一结尾,又可以是主人公新的命运的开始;既可以是“成全”,又可以是

7、“败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如此的思维训练不会使学生的思想囿于一隅,反而会让学生的脑筋“急转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达到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2.展开联想、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由生活感知所唤起的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思想飞跃,能帮助人们打开记忆的仓库,由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想到多人、多事、多景、多物,回忆起不在眼前的某个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广泛联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散发。在学习《善良》一课时,启发学生联想社会现实中

8、有关“善良”与“丑恶”的画面,由此提出“老人跌倒你会扶吗?”“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吗?”等问题,促成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无论学生的答案是“扶”与“不扶”、“是”与“不是”,都能从中看到学生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有待完善,但能思考就已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一步。当问到课文中的“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在社会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