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

ID:23162422

大小:6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05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_第1页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_第2页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_第3页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_第4页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学科视角下“旁观”现象内涵比较  旁观,即以超然的心态置身事外,静观事态的发展。一般而言,旁观是不论观之对象的,如观看表演、观看电影等。本文所探讨的旁观,特指当他人或社会公共生活受到侵害时,在场的目击者一味消极观望或等待,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最终导致悲剧或苦难发生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旁观这一现代社会病的愈演愈烈,也引起不同学科专家对其成因的高度关注,如美国心理学家达利(JohnM.Darley)与拉塔尼(BibbLatane)提出的旁观者效应理论,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ugmun

2、tBauman)提出的个体化社会理论,法国哲学家雅卡尔(A.Jacquard)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我国学者高德胜提出的电子媒介影响理论[1](P30-37)笔者在前期研究中也指出,由现代性而引发的理性经济人陌生人社会技术主义时代是当代旁观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2](P18-23).众多的理论分析恰恰表明了旁观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单纯某一学科的理论均无法为我们提供满意的答案,旁观现象也不单单是现代性问题,只有进行多学科的比较与分析,真正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  一心

3、理学视角下旁观现象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因情感阻滞而引起的冷漠行为,在心理学界被称为低社会行为(under-socialbe-havior),即强调主体行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相背离性。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提出,个体作为自然的旁观者,当目睹别人遭受痛苦或忧伤(身体的、情绪的、经济的)时,具有设身处地进行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忧伤能力,这种移情忧伤是一种亲社会动机。作为由圣洁的移情忧伤制造的助人机器[3](P38),人类之所以选择以冷漠的姿态对待陷入困境的他人,其心理原因是复杂和深层的。  1.基本的归因错误  在紧急情境

4、中,目击者能否具有足够的人际认知敏感性,是影响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当遇难者本人直接呼喊求救时,有80%的旁观者伸出援助之手。可如果他只是痛苦地呻吟,只有29%的旁观者帮助他。[4](P30-31)在应急事件突发的时候,人们很难完全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认知敏感性缺乏的人群而言,是否发生了非同寻常且需要救助的特殊事故都不能确认,自然会在行动上犹豫不决,以免自己的不当举动引来别人的嘲笑。此外,在原因信息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人们会自发地对事件进行推断和猜测,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归因。在归因过程中,人们

5、更注重于主体自身的个体特征,并倾向于认为是受害者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了自身的不幸,而相对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以便支持他们对一个公正世界的信念(如果我不那样做,我就是安全的)[3](P106).如有的人倾向于认为独身女子深夜行走,而遭致强奸或抢劫,其实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她们自己过于愚蠢或缺少安全意识。依赖于这种基本的归因错误,目击者和受害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感能减少目击者的移情忧伤动机。如果将突发事件完全归因于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就可能萌发不助人的动机。  2.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  人的道德情感有正负

6、之分,正情感会增加个体助人的可能性,负情感则会抑制其助人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的个体和社会情感,道德情感渗透在道德行为的动机之中,忽略情感在主体道德行为系统中的调控基础,个体的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现实情境中,人们往往直接或间接感受到过多的消极道德情感体验。如见义勇为者反而被人误解、嘲讽;救护受伤者反而被讹为肇事者;这些消极道德情感的沉积,侵蚀了人们固有的道德信仰。现代心理学认为:无论一个人多么关心他人,当碎石掉落下来的时候,个体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己:他或她并不是他人。[3](P1)因此,当遇到突发事

7、件时,人们内心的助人动机与强烈的自我中心动机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围绕着经济、时间、机会的损失等,人们往往会思忖再三。这样的思忖人们一般也是会理解的,虽说助人能让自己精神上感觉到些许享受,但毕竟维护个体自身的存在,才是其他一切价值存在的前提。心理学家肖(Shaw)、博森(Batson)和托德(Todd,1994)的实验证明,人们在助人时更倾向于帮助那种只需付出很少代价的受害者,过高的潜在损失会导致他们对移情表示怀疑,抑制其救助他人的意愿。在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下,这一潜在损失被无限夸大,进而导致个体移情受阻、助人动机

8、减落。  3.旁观者效应引发的责任分散  1964年,在美国纽约的一家公园内,年轻的酒吧经理被人深夜刺死,38个邻居目睹该案件或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而无一人采取任何救助行为。为了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心理学家达利和拉塔恩在1968年进行了一个经典研究,研究发现,在突发性的紧急情景中,旁观的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因为它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