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

ID:39675032

大小:309.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9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_第1页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_第2页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_第3页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鼍分恶篡燃万方数据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王宏从宗教学视角看,伪善是“法利赛式”,是一种根本恶;从心理学视角看,人具有道德伪善动机,伪善是道德做秀;从社会学视角看,伪善是自我欺骗的社会生存策略,道德脱离产生伪善;从伦理学视角看,伪善是对道德法则的颠倒,是只顾动机、不切生活实际的德行意识,是“平庸之恶”,是“为善而善”。总而言之,伪善是恶的一种隐存样态,是道德做假与道德欺骗,是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结果,是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背离所致。【关键词】伪善;多学科;解读【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1004—518X(2010)03—0069—03王宏(197l一),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湖南长沙410083)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JK08BDY003)的阶段性成果。伪善,作为现实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道德现象,其最基本的特征便是道德做假。一般而言,伪善者并非不知道何为善、何为不善,而是他们通常给人一种善的假象,即被认为“是一个善的人”。伪善是对道德本身的直接抹杀和破坏,是道德颓废、衰败的一种标志和信号,值得世人关切、慎

3、思。关于伪善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屡有论述,主要代表人物是萄子,他在《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与“性”在这里是相对的概念,前者指“人为”(“伪”通“为”),后者指“本然”(与生俱来的天然白性)。所以,“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按照苟子观点,人之善都是伪的,要“化性起伪”。是故管仲在《管子·枢言》中亦云: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在西方古代哲学中,起初并没有专门论述伪善概念,当时用来表达“虚伪”、“两面性”的“

4、hypocritical”或“hypocrisy”,实际上是表达一个艺术概念,它们源于希腊文的“hupokrisis”,意指“戏剧表演”、“模仿”等,是一个中性词。直到在后来的西伯来文化中,西方的“伪善”概念才慢慢出现,并且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贬义。但要多维度地了解伪善的定义,我们还得从多学科的视角去审视它。一、宗教学视角下的伪善伪善是“法利赛式”。伪善概念在宗教中出现,首先是在《圣经》中。耶稣叱责凡:对宗教教义或道德规范假装遵守而心里却不以为然的现象就是“法利赛派”(Pharisaism)。以后这种“

5、法利赛派”就成为了“伪善”的代名词,被叫作“法利赛式的”。即“伪善的”。在《圣经》中,“法利赛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只说不做,对人布道,但自己却做不到;其二是内心想的与外部表露的不一致;其三是自以为义,喜欢论断别人,评判别人。伪善是根本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宗教学著作《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第一次明确将虚伪和伪善置于其他一切恶行(如偷盗、抢劫等)之上,视其为人性之“根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源于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人的本性的脆弱,或者说人心在遵循已被接受的准则方面一般的软弱无

6、力;第二是人心的不纯正,即把非道德动机与道德动机混为一谈,或者说合乎义务的行为并不是从纯粹义务出发而做的;第三是獗丽69万方数据江西社会科学2010.3人心的恶劣,或者人心的败坏,是人心对各种准则的这样一种倾向:把出自道德法则的动机置于非道德的动机之后。⋯伸”’这种把道德次序弄颠倒的倾向就是人心的颠倒,就产生伪善和自欺,这种恶是派生其他一切恶之“根本恶”,因为在一切恶中。只有这种恶才是不视其后果,单就其动机就可被判定为恶的。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伪善人具有道德伪善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巴特森(Batson)通过

7、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发现,人们具有实施“道德伪善”(moralhypocrisy)的动机⋯,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真正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时所付出的“代价”。道德伪善者不仅能够通过自私的行为获得实际利益,而且能够通过被他人或自己视为道德正直者而获得社会性的或心理上的奖励,同时躲避社会的和自我的责罚。伪善是道德做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指出:社会反复对人们灌输道德原则,其实是通过使人们从道德行为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从而实现抑制其内心自私冲动的目的。然而,尽管道德规范会约

8、束人们的行为,但人们仍然具有随心所欲的冲动,因而常常会进行道德伪装,使道德只是在对他人和自己“做秀”。三、社会学视角下的伪善伪善是自我欺骗的社会生存策略。英国社会生物学家泰卫斯(Tfivem)指出:如果个体要获得“我是道德的”这种自我肯定,同时躲避“伪善”带来的自我惩罚,那么,他就必须对自己表现得道德,即进行自我欺骗。泰卫斯认为,自我欺骗可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个体社会进化的稳定策略,它不仪能够避免人们知觉到自利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而且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