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ID:23180184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_第1页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_第2页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_第3页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_第4页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导读:怎么写作好知音和读物相关方面的论文。本篇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中的开题报告格式希望会对你的写作带来参考帮助以解你的写作忧愁。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1)20014502一、见异,唯知音耳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而志泰山,钟子期日:善栽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而志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知音的本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由音

2、乐欣赏推而广,文学鉴赏中的知音,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和体察文心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龙·知音》.从《知音》篇的标题知刘勰意强调批评当理解用心,以知音喻对文章及的真正理解者.刘勰开篇即感慨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难求,知音叹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与吴质书》说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难遇,伤门人莫逮陈子昂则《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他长安碎琴卖文举其实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的特殊形式.二、执一隅解,拟万

3、端变古代作家对自的作品能否得到文论家的认及公正的评价有着此强烈的期待,此多的作家反复慨叹知音的难遇.那,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何去解读、诊释、鉴赏、定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刘勰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文情难鉴与知多偏即客体的复杂性与主体的局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文学作品表达的是的情感,能做到不从主观成见出发,透过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学语言去体察文情,这是批评鉴赏的关键.摒弃主观的恶秉持公心,对文学作品作出全面而恰切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主观方面则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贵古贱今.这种立场和观知音和读物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点,最早是由孔子传,继者积而成

4、习,成为读书人的通病.文学史上无数次类似明朝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盲目复古,更以说明这种贵古贱今的心态作祟对文学批评至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崇抑人.文人相轻的陋习造成了文人的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的真诚理解及对作品的客观评价.曹丕《典论·论文开篇论云:文人相径,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以长,相轻短.有此观念,自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班固作为学者文人,实鸿懿,但也此更容易崇抑人.信伪迷真.刘勰认为这种错误偏向,是学不逮文,即学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产生的.曹植《与杨德祖书》中也指出过这种毛病.盖有南威容,以论于淑媛有龙渊利,以议于断割.

5、刘季绪不能逮于,而低诃文章,掎摭利病.自没有一定的修养和学识,评论作品识别不出真伪美丑,轻言妄谈,没有不出毛病的.以刘勰说至于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称史迁著书,谙东方朔,于是桓谭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消,况乎文士,妄谈哉!三、知音其难哉分析了知音难遇的原后,刘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即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关于六观,刘勰文中写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此篇原创lunpa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职称论文适用:职称论文怎么写,高级职称属大学生专业类别:知音方面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论文题目推荐度:最新选题奇正,从

6、考察读物何处理奇与正的关系入手,考察作品风格上何执正以驭奇,即文学作品风格上既要符合经典传统的雅正风格,又要适合一定时代的新奇的要求.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体性》)旧练,则执正以驭奇新学锐,则逐奇而失正(《定势》)奇,即新奇,指读物形式的奇异、独特素.正,即雅正,指读物形式的典雅、庄重素.刘勰对的要求是总群势,兼解以俱通.奇正,是执正以驭奇,观奇正,是考察读物对奇正的处理是否得当,是音新得巧盛胜失体成怪.五观事义从考察构成读物的写作材料与义理的关照入手,强调分析作品,要观察用典是否恰当.六朝文人对用典很重视,《事类》篇写道盖文章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7、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圣贤鸿谟,经籍通矩也.事义,是以引成辞、举人事来明理~征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刘勰认为这种表达形式是圣贤写文章的通则.《事类》篇还写道文章由学,能天资自内发,学以外成.写文章既需要有气,又需要学识渊博.气是天生的,学识靠后天的读书积累.一个既有气,又有学识,写的文章别具一格,言有据,说服力强.然而学贫者,迪邅於事义馁者,劬劳於辞情.(《事类》)从读物征引的材料及其阐明的义理中,正以判断一个能的高低和学识的深浅.观事义,便是由构成的读物的写作材料及其阐明的义理来判定的学,文章内容的坏.六观宫商,是分析作品,要考察的声律.声律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