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

ID:23462221

大小:8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_第1页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_第2页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_第3页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_第4页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_第5页
资源描述:

《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引导探究之路,撞击思维火花陈秀华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悟,积累知识和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木文从知识的形成、运用、纠错、分类讨论等过程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借以抛砖引玉。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为目的,往往

2、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注入式多、探究式少,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讲过、平时做过的题型能应付,一旦碰到新题型容易心慌意乱,无从下手。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理、知识迁移、概括归纳、探索研究、发现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对学生探宄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木文结合实例,就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探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3、和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的,没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只有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探究,才能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木质,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案例1: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证明“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时,课本只是利用常用的辅助线,就是连接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于是,笔者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从不同角度

4、去探宄,于是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结果学生得到以下几种证法。证法一:如图1,过点D作DE//AB交BC于E,∠A+∠B+∠C+∠ADC=∠A+∠l+∠C+∠2+∠3=(∠l+∠C+∠3)+∠2+∠A=180°+180°=360°证法二:如图2,在BC边上任取一点P,连结AP、DP,图中三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3×180°=540°,减去平角∠BPC的度数,那么3×180°—180&de

5、g;=360°,可得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等于360度。证法三:如图3,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P,连结AP、DP、BP、CP,这图中四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4×180°—360°=360°证法四:如图4,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P,连结AP、DP、BP、CP,则图中三个三角形AABP、AAPB、APCD的内角和为3×180°,减去△BPC的内角和为180°,UP3×180°-180°=360°,可得四个内角和等于的360°通过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

6、到了深化。用类比思想,把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迁移到四边形内角和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二、在知识运用过程中探究数学课程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我们应把学>J数学作为一种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0标中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右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宄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完善己有的知识系统结构,还能培养学生那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案例2:在某次高级访问学者•一节数学研讨课上,课题是《一道数学题的探究》,课上教师出示—•道题

7、:“在RtAABC中,AB=BC,∠ABC=90°,点D为AC的中点,把一块直角三角板DEF,绕D点按逆吋针方向旋转,DE交AB于M,DF交BC于N,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如图6)学生小组合作寻找所构造图形中的一些正确结论:如BD=AD=CD=,BD⊥AC,∠A=∠C=∠ABD=∠CBD=45°;ABDM^ACDN;AADM^ABDN;DM=DN。学生很容易证得BD=AD=CD=,BD⊥AC,∠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