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ID:23498466

大小:106.18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11-07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_第1页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_第2页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_第3页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_第4页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内容”——“人人看得见”,不稀奇;“涵义”——“有心人得之”,范围在缩小;而“形式”呢?“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什么原因看不见?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在这里,我是从第三边界的角度理解语文的,显然,这里的语文就

2、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不难发现,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就越浓。由“内容”而“涵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独当之任。关于“语文”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

3、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朱先生所讲的,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他说“近年来的习惯”——“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习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习惯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受了“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王尚文先生最早提出的)的启发,前

4、不久,我搞了一个实验,一个关于“语文意识”的实验。我以“人教版”(国标本)的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实验的母本,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从这套教材(第一册到第十二册)中,随机抽取若干篇课文;第二,用“语文意识”重新细读这些课文,就像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留心它的“语文”,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语文”的东西。先抽课文。每册抽一课,抽的都是第十七课,完全随机。抽出的课文列表如下:年级册次课序课题一117雪地里的小画家217小壁虎借尾巴二317酸的和甜的417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绝句三517孔子拜师617可贵的沉默四717长城817触摸春天五917地震中的父与子1017梦想的力量六1117

5、少年闰土1217《汤姆·索亚历险记》抽了就不能换,尽管不少课文我不熟、也不喜欢。然后,就是细读这些课文,用“语文意识”重新审视它们,看能发现哪些“语文点”。在这里,我又定了个规矩:每篇课文只琢磨两个“语文点”。□第一册第十七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有些童趣。通常我们会怎么上呢?师:小朋友们,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呀?生:有小鸡,小鸭,小狗,还有小马。师:小鸡干什么呢?生:小鸡画竹叶呢!师:小狗呢?生:画梅花呢!师:小鸭呢?生:画枫叶呢!师:小马呢?生:画月牙呢!师:画得像不像啊?生:画得很像。师: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生:因为他们本事特别大,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

6、就成一幅画。老师顺便还要渗透一下“冬眠”这个常识,结果,闹了一个笑话。师:你们知道青蛙呀、蛇呀为什么没来参加活动吗?生:因为它俩没穿毛衣!把老师给气得:“不知道不要乱说!这个叫冬眠,就是冬天睡着了。这是个科学知识,咱们现在不管它,你知道就行了。到了初中,科学老师会跟你说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指向的全是“内容”。朱先生所讲的“语文”,在这儿别说侧面,连个背影都找不见。“语文”在哪儿?我试着找了两个点:第一,把诗句改成这个样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看,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小狗、小鸡、小马、小鸭,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

7、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谁也没有篡位、越位。那么,什么变了?句序变了。句序变了,意味着什么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儿歌是什么?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通过比较,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