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

ID:23543846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_第1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_第2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_第3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_第4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四、唐宋江南稻作以早稻为主还是晚稻为主?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需要讨论,这就是唐宋的长江下游究竟是种早稻为主,还是种晚稻为主?有些学者认为唐宋及其以前江南的稻作以早稻为主[1]。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又承认早稻很难与冬麦复种,那么,逻辑的结论必然是宋代江南的稻麦复种少之又少。这一观点是日本学者加籐繁有关的延伸。加籐繁认为唐宋以前中国水稻品种一般是七月左右收获的早稻,中晚稻品种是唐代至南宋末年逐渐形成的[2]。李伯重进一步指出南宋江南水稻品种仍以早稻为主,因为南宋江南的一些方志所载水稻品种以早稻为多[3]。加籐繁做出魏

2、晋水稻品种主要是早稻的判断,其根据是《齐民要术》和《初学记》引《广志》的材料,但他的论证颇多牵强之处[4],而且《广志》并非经过调查制订的全国性品种名录,而是对各地品种尤其是中原以外的品种摭拾与登录。个别地方志的记载品种名称更不足以代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种植和推广的实际情况;因为某一类型品种在某一地区是否占主要地位,不是决定于该类型品种数量的多少,而是决定于该类型品种种植面积的大小[5]。因此,我们考察某时代某地区某作物的品种类型时,更应注意中反映的该品种类型种植的普遍情况。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考察,中国唐宋及其以前稻作以早稻为主的观点是很难得到证实的。我

3、们知道,《诗经·七月》已有"十月获稻"的记载。《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所述稻作是三月(或四月)种稻,"霜降获之"。东晋陶潜有题为《庚戌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的诗[6],这是"早稻"一词见于古文献之最早者。但这并非真正的早稻,只是较为早熟的晚稻;所谓"早",是相对于"十月获稻"而言的[7]。长沙走马楼吴简《吏民田家蔀》记录租佃官田的农民交纳租米,一般在十一月,说明当时种植的是十月左右收获的晚稻,交租米最早的是九月十五,种的大概就是八月底九月初收获的"早稻"吧。真正的早稻是从晚稻分化出来的一种对短日照不敏感的生态型,在中国出现也很早。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末

4、年,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这"赤米"就是耐旱的早稻[8]。《广志》也登录了不少早稻品种,主要是岭南和巴蜀地区的。但《诗经》、《齐民要术》所载的十月或九月获稻,应该是反映了当时稻作的一般情形。(Lw.nsEAc.编辑整理)唐代的稻作普遍是七、八月扬花,九、十月成熟收获,唐诗中有大量反映,兹试举数例: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郑概:《状江南·孟秋》)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元稹:《遣行十首》)江亭感秋至……粳稻秀晚川(李德裕:《早秋龙兴寺江亭闲眺忆龙门山居寄张旧从事》)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至枫香林,以诗代答李舍人适》)

5、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杜甫:《茅堂检校收稻二首》)秋暮天高稻穟成。(徐铉:《九日星落山登高》)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韦庄:《鄠杜旧居二首》)疏野林亭震泽西,朗吟闲步喜相携。时时风折芦花乱,处处霜摧稻穗低。(张贲:《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烟霜栖野日,粳稻熟天风。(杜甫:《自瀼西荆扉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秋深橡子熟,……拾之践晨霜……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皮日休:《正乐府十首·橡媪叹》)楚俗不事事……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元稹:《赛神》)白杨萧萧悲故柯,黄雀啾啾争

6、晚禾。(刘长卿:《登吴故城歌》)岸草连荒色,村声乐稔年。晚晴初获稻,闲却采莲船。(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场黄堆晚稻,篱落见冬菁。(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湖田十月清霜坠,晚稻初香蟹如虎。(唐彦谋:《蟹》)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陆龟蒙:《别墅怀归》)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李建勋:《田家三首》)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杜甫:《刈稻了咏怀》)(作文网zw.NSEaC.编辑发布)以上诗句所述稻作无疑是晚稻,与《诗经》"十月获稻"、《齐民要术》"霜降获之"的记载是一致的。它们所反映的不限于某个品种或某个地区,而是带有

7、普遍性的情况。唐代也种早稻,其成熟和收获已进入秋天,在唐诗中仅检出两例;自春徂秋天弗雨,廉廉早稻才遮亩。(陆龟蒙:《五歌·刈获》)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崔道融:《过农家》)唐诗中谈及早稻与谈及晚稻的诗句数量相差悬殊,反映唐代晚稻的种植要比早稻普遍得多。这种情况延续至宋代,在北宋初年尤为明显。我们知道,稻有粳籼之分,而粳稻多为晚稻[9],故粳稻的分布大致反映了晚稻的分布。江南历来盛产粳稻。杜甫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10]宋初甚至有人说"江南专种粳稻"[11]。《宋史》卷88《地理二》称:"两浙路……有鱼盐、布帛、粳稻之产。""江南东、西路…

8、…茗苑、冶铸、金帛、粳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这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