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

ID:23629414

大小:58.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_第1页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_第2页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_第3页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_第4页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支教后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家庭问题及支教思考以青海支教为视角手商要:文章通过对青海省民和县李家庄小学的短期支教经历的描述,从家庭和支教大学生两方面原因分析贫困地区儿童心理状况,并对产生贫困山区孩子的心理扪忧,提出了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大学生进行暑期短期支教的活动越来越多,大学生为贫网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幵阔了眼界。我自己也亲身参与过一次去青海的支教。在去之前以前去过的老队员都会告诉我们给当地孩子带去的最大收获不是知识,而是要告诉他们山外还有更大更美的世界,鼓励他们努力学

2、习走出山里。但是支教越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就越在思考,是否让孩子们知道山外很好,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短短十五天的支教我们带去的知识十分有限,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呢?我在暑假跟随大连理工的绿窗支教协会的同学们一起去青海民和县李家庄小学进行支教。这是他们组织支教的第四年。在我们支教期间,一共分为两个班:一二三年级组成小班,四五六年级为大班。因为我们除了英语体育其他的课都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为主的,所以可以这样分班。在第一堂课上我对他们进行了色彩测试,即让他们画父母描绘家庭,根据他们画画使用

3、的颜色来观察他们的心理与父母的关系等。全班46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主要用了表示没有安全感的金黄色,有一个孩子甚至的画全部是用金黄色,画的下面写了一句话:我一定要走出山里到外面的世界去。这让我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担忧。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问题。根据观察,这些孩子们从性格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很内向的,不太主动跟我们这些老师亲近交流;另一类则是十分活泼,特别喜欢黏着我们。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特点,淳朴天真但也敏感、懂得察言观色。他们每天都给我们带一些小花或者折纸送给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手机等电子设备都十分的感兴

4、趣,最后一天我们分发物资,孩子们对我们撒娇希望能拿到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还突然出现了很多从来没上过课的孩子想领取物资。这些观察让我能感觉到这些孩子们极度的渴望外面的世界,虽然我们有严格的纪律,但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在不自觉间的某些行为让他们感到了山里与外面的不同,感觉到生活条件的差距;他们那么渴望出去,将来会不会产生一种扭曲的世界观?如果将来出去了,发现了差距,会不会产生极度的自卑,从而发生比较极端的行为?二、贫困的代际传递与贫困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们的种种表现都表明Y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家庭的教育问题造成了贫困的

5、代际传递,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屮没有起到良性作用,以致于他们的心理也容易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对于儿童的心理状况、需求没有全面了解。“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即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这里主要取它的后一种意义。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恶性循环,它是一种内生和外生作用共同形成的。即他们

6、本身的家庭经济、成员状况等与贫困文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个人认为贫困文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它甚至比本身的家庭状况重要。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屮,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I;光短浅等。这种文化在屮国的农村由于农村的传统性,更容易形成了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理性的社会“亚文化”。正是父辈形成了这种亚文化,对于支教,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们带来物质上的帮助,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投资少但回报高的事情,他

7、们也会把这种思想传达给下一代,把他们对于扶贫屮的“等、靠、要”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们,使得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屮也形成丫这种想法。这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毫无好处。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只有走出大山才有好生活,而这些来支教的大学生即是这一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榜样,他们也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多么的好,这又加强了这一想法在孩子们心屮的地位。三、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他将儿童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前习惯层次、习惯层次和后习惯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惯

8、层次是指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该层次的第一阶段为“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为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惯层次是指其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该层次的第一阶段,即整体的第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乖娃娃取向”即孩子们非常看重家长和亲友所定下的“乖娃娃”标准,努力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以期获得家长和亲友的认可。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