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ID:23767739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_第1页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_第2页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_第3页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_第4页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代表了魏晋玄学的巅峰,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他的思想更是对魏晋玄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言意之辨”的历史溯源  以先秦时期为萌芽,以名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关注问题,开始了“名”“实”之辩,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儒家有所关注的“言”“意”问题,有所论述,但并未深入阐述,但是诸子对名实关系,言意关系的论述,开启了人们认识的关系的新领域,人的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之间有着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二、“言意之辨”的发展与演变  (一)道家学说的

2、发展对“言意之辨”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名句,体现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道”。老子的是“道”并非虚无的东西,是有实在实体的事物,强调“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无限运动着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整个宇宙的万物随着“道”周而复始、循环运动、生生不息,可是事物是会消失熄灭的,而“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是永恒存在的。“道”是永恒存在的,有了名就会被限定住,由此,“道”是无形的、无限的。老子“道”的本质就是无形、无象,不可琢磨,这是用任何语言和华丽辞藻都无法描述出来的一种本原,这

3、就与语言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有限性相冲突,由此看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言不尽意”的开端。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对言意关系也有着自己的辩证,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述的,这就继承了老子对“道”思想的论述,但庄子明确指出了语言的片面与匮乏,语言所代表的东西是表面的,肤浅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论述的。庄子对言意关系的观点,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哲学“言不尽意”论的发展,为“言意之辨”的诞生提供了丰

4、富的材料。  (二)儒家哲学在言意关系上的发展  在孔子时期,儒家哲学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名实之辩上,这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分不开。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日渐衰微,诸侯争霸与混战的局面愈见频繁,孔子将其看做是“礼坏乐崩”的大乱局面。孔子认为要制止这种局面的发生,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正名是孔子哲学的基础,以复兴周礼为契机,孔子逐步创立了儒家学说。注重名实之辩的同时,孔子也提出了言意关系的学说,“意者辞之主,辞者意之需。君子之辞,达其意而已,夫岂多骋旁枝为哉,故曰‘辞达而己矣’。”这是孔子进一步提到他关于人

5、若利用语言文字表述思想感情时应以适切、达意为准则的主张。  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对言意关系的思想,“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由此可见,孟子也是站在言能尽意论的角度看待言意关系的。并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言能尽意的观点。这对中国哲学在言意关系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王弼“言意之辨”的内在关系  言意关系的讨论真正兴起的时期,是东汉时期。当时,并不是直接针对言意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他人的形神矛盾、志识矛盾品评开始的,从中引发的关于言意关系问题的讨论。因此,言不尽意论的产生与流行源于汉魏之际

6、的人物品评活动。这为魏晋玄学的兴起提供了某种契机。王弼作为玄学的创始人,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这个命题主要论述就是“有无之辩”,与这个命题紧密相连的另外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言意之辨”  (一)“言”“象”“意”的含义  “言意之辨”是王弼哲学的核心问题,“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又是“言意之辨”的基本关系问题,可以说,“言”“意”关系问题是长时间潜藏在人们头脑中的,无法理清的基本问题。无论是是道家的“言不尽意”,还是儒家的“言能尽意”,都没有极尽详细的对此问题进行论述,而且人们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为了理清言意关

7、系的问题,王弼哲学提出的“言意之辩”是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王弼看来,“言意之辨”中的“意”是圣人之意,“言”与“象”只不过是传达圣人之意的渠道和载体罢了。“言”是可以描述出来的,“象”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言”与“象”都是用来形容和表现“意”,即天地的意志,万物变化的规律。从个人的角度讲,“意”是圣人之意,是圣人对“宗”“无”的体悟,是人们得以保全性命,不断发展的真意。“意”是世间万物变化的根本,但他需要“言”“象”来表达,“言”和“象”是“意”的必要表现形式,他们一起承载并传递“意”,世人要想对“意”进行理解,就必须通过“言”“象”来认识事

8、物。因为,“言”“意”“象”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效的在认识中传达天地至理。  (二)言意之辨的内涵  王弼的“言意之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