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

ID:27060482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_第1页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_第2页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_第3页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_第4页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摘要:“言意之辨”是关于魏晋玄学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着重以象为中心,在易学发展的体系内来谈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试论其对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意义。关键词:象;意;观物取象;得意忘象言意之辨”是其在《周易略例》的语境中提出的,乃是王弼治《易》思想体系中的范畴。后世对于王弼易学素有“扫象阐理”之说,也就是说王弼对于易理,不是通过易象,而是绕开易象,直接阐明易理。相对于汉代“象数”易学而言,王弼被认为是始创“义理”易学之人。所以要梳理王弼的“象”、“意”关系,还需要回到《周易》的体系中来

2、考察代写论文。众所周知,王弼之前的《周易》是不同于现行本《周易》的,将《易传》附入《周易》古经,使《易》之经、传合为一书,盖始于王弼,这便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彖传》、《象传》分别附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下,后再附《系辞上下》、《说卦》、《序卦》等。关于《周易》古经的形成,由于历时久远,已无法作确切的考证。最早的研究《周易》的著作,目前我们能看到的.L.编辑。这里,王弼的思维路子明显是沿着《易传》的路子在走的,“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

3、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可以说这正是《易传》“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不过王弼在这里针对汉人拘泥于“象”的情况,特别申言在寻求“意”的过程中要不执着拘泥于象。须知道,“象”是对天地日月星辰和万事万物的模拟,取类。“象”取像于某物,乃是取其物之“意”,非只是该物也,“象”与物不具有那种僵硬的一一对应性,即“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在健,何必乾乃为马?”所以王弼说要忘象以寻意,即是指不能拘于所取类

4、之某个具体之物象而得的卦爻象,乃是直趋卦爻象所想要反映的那个“意”。执着拘泥于“象”者,明显就是没有体悟到“象”所反映的那个“意”者,因为象具有个体性,有限性,而“意”是全体,是无限,故而要得“意”就必须超越有限的“象”。即“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既然在王弼看来,汉人所执之“象”乃是拘于一事一物之象,要寻得宇宙真意,这样的“象”必须忘,必须超越。王弼认为,世间事物时时都是出于变动不居的,而汉人拘泥于象数,不着意于世间事物的变迁,妄执象数,以“爻位之象”、“互体之象”等的变化

5、取代了对事事物物的真实变化的关注。进而纳天干地支以作五行生克制化的推算,以断吉凶。汉人这种脱离真实的世间人事变迁的泥象必为王弼所反对。于是乎针对汉人日繁的象数之变,王弼说:“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明爻通变》)。所以在王弼看来,如果不关注于事物的真实变化之理,再精密繁多的象数推算也是不能穷事物的真理的,“为之乎岂在夫大哉”!(《明爻通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明卦适变通爻》)。于此,我们可下这样一个结论,在言意关系问题上,王弼所批判的乃是汉

6、儒那种拘于事物之象和卦爻象的僵硬之象,即那种“有马无乾”之象。坚持的同样是《易传》那种能反映宇宙真理的“象”,即能“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能“彰往而察来,微显阐幽”之象,那种至微而全体具足之象。三承上所述,王弼在言意关系的问题上基本是继承《易传》思想的。王弼所忘之象乃是汉人的“象”,不是《易传》的“象”。盖不过所处之时代不同,其所偏重之处不同罢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抵乃是《周易》所奠定的“取象”的思维方式,此“取象”的思想方式大不同于所谓的“形

7、象思维”。简言之,“形象思维”不过是于人观察物事时所得的虚假之幻象,这种虚象不过是关于此事物表面形状的照相而已;而“取象”的思想方式,乃是“度物象而取其真”,乃是得一关于物事的“真象”,这种“真象”乃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者。故自《易传》说圣人“观物取象”至王弼“得意忘象”都是这种“取象”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取象”思维首先是“观物取象”,这种“观物取象”不是照相,复制,其关键点在于要“度物象而取其真”。其次,人再观象得意,此时之观象不可执着于已得之象,若以委屈事物之真情而附于所观之象,乃是汉人路数,不可取焉。象乃物象之真

8、的出场,人只能在此象的指引之下,进而体会事事物物不断生化流变的宇宙生意,方为正途。我以为,这种“取象”———“观象”的思维路数,正是中国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下面从两个方面试言之。其一,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中国的艺术其实都是在造象,艺术家学习“圣人”仰观俯察的“观物取象”方式,于手指、笔端造象。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