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

ID:25730216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1页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2页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3页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4页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言意之辨视角下的国学典籍翻译  1引语  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我国的翻译研究在大量引介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学者也在不断反思中国的传统译论,提出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中国翻译实践历史久远,从有文字记载的《越人歌》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译论也源远流长,若从公元229年支谦写的《法句经序》算起,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而且我国的翻译理论也自成体系。中国的翻译实践终究还得由中国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毕竟最好的药引子在中国。罗新璋(2009:20)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总括了我国译论的发展脉络。仔细推

2、究这些译论,其根源应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所以中国哲学的范畴应该是构成中国翻译学的基础。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念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先秦诸子和《周易》等典籍中都多有论述,归纳起来有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本文由.L.收集整理尽意论三种不同的意见。现代学者又多有从哲学、文学和艺术角度对其阐释,此不赘言,本文拟从中国古代言意之辨的语言哲学观和文艺思想出发,探讨中国经籍翻译之道。  2循言得言外之意  中国古代学者除在其作品中明说之外,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刻意追求言外之意。这有主客观两种原因所致。主观上讲,哲学或思想常来自接受

3、过良好教育、阅历丰富之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正如《易传系辞上》所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种对社会历史和人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反思常超越人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故而言不尽意。客观而言,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的限制,抑或出于原始禁忌和忌讳的原因,古代学者无法畅其所言,著书立说讳言诗书、称谓褒贬,或用比喻、象征、暗示等委婉表达其思想,常常是意在言外。因此,要理解古人之思想意念,实非易事。  东晋佛经翻译家道安有翻译三不易说: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

4、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意思是说,由于时代和风俗的变迁,要以今人之智力,求得古哲之心声,以古之微言大义求今日读者之了解,是很困难的。但不易,并非不可能,那么译者在翻译古人言论的时候又怎能求得先哲言外之意,得见圣人之真意呢?隋代佛经翻译家彦琮在论述理解佛经经文时提出了十条例,即原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字句音韵,至少要在十个方面理解梵文文本中的各种语言和文体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翻译中国典籍是个很好的启示。就中国典籍的

5、理解而言,我们认为译者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译者要有与时俱退的观念。译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历史地考察古人的言论,即把自己置身于那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做到对古人了解之同情,诚如陈寅恪所言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初要真正参与到文本之中,在领悟作者文辞与旨意的基础上,对其学说具有一种相当的观念。例如,对于《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我们就不能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去否认古人对天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况且此句是以北辰喻为政之德,

6、其思想内容是根本,至于说北辰是否为天之中心则是末,不必深究。若不加  3循意得欲说之言  译者在运用关联思维经过一番了解之同情,得见圣人之意后,就要考虑如何把此中真意传译给译入语的读者。  3.1忘言  中西语言形式殊异,就句子的结构而言,西洋语言是法制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印欧语言苛求形式的一律,形式控制意义且可表意;而中国语言则讲求意思的传达,以意统形,形式只是意义的附庸。所以,译者要在把握原作意念的基础上,认识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篇》)。庄子的意思是说,语言乃表达意念的工具,若意已达或已得,那么语言可弃也。用之翻译,即是

7、译者若得原文之意,不妨将原文之言弃之,也就是抛却原文的语言形式、句构,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译出原作的境界、气势、韵味。若只译得大意,原作精神不传,则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天见人,人见天是传其大意;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是得其精要,所以在翻译中国典籍之时,且不可受其行文的束缚,字比句对的死译、硬译是最要不得的。  3.2得言  忘却原文语言形式为的是在译语中找到更好的语词来表达作者的意念。这需要经过一个循意得言的过程。循意得言是指循作者之意,来探求译文如何选词用字、如何达意。赵复三译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TheSearchforHappin

8、ess为寻孔颜乐处,而不用西方哲学概念寻求快乐,是在思索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和作者思想意念的基础上,循意得言的结果。  4得意忘言与得言忘意  得意忘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