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ID:2379706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_第1页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_第2页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_第3页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_第4页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

2、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

3、这种情形,最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这样就使他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逆反心理也是多样的,有超限逆反、禁果逆反、信度逆反和情境逆反,各种逆反心理的表现不一样,当然纠正方法也不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超限逆反心理表现很多

4、。比如:下课铃响后,教师拖堂一次,学生觉得情有可原,但经常拖堂,学生就会心生反感,甚至连教师正常时间的上课,学生都没有兴趣听。教师布置作业也是如此,作业布置得越多,有的学生就越横下心来不做。课堂上,如果教师频繁地使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表扬语,只会导致学生因刺激过多而产生麻木,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我们的教育也由此变得虚假、苍白而无力。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是对超限逆反最好的注脚。毫无疑问,教育也是如此。要有效消除学生的超限逆反心理,最

5、重要的是:教师无论是使用某种教育手段,还是运用某一类教育语言,或是采取某种教育行为,乃至教育时间的分配等等,都要有个度,决不可不分场合、无休止地穷追猛打。切记: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什么事禁果逆反呢?人们似乎有这样的奇怪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就越想知道。这就是禁果逆反。类似的例子,在学校也普遍存在。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吧,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吧,而且变着法子上网吧;学校禁止早恋,部分学生就是恋上了,甚至和教师打起了游击战,利用

6、学校的一些偏僻角落,偷偷摸摸地谈恋爱等等。禁果逆反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充分说明可以让人接受的充足理由就下禁令,反而会使人的好奇心更强,并引发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和行为。因此,要防止禁果逆反心理的产生,必须从合理应用禁令着手,深思熟虑,不能草率行事。第一,要慎用禁令。不是所有有害的现象或行为都能用一个禁字了结。如果能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要用禁止的方法。第二,禁止一定要先充分说明理由,并且要得到被禁者的理解和认可,在

7、被禁者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下,禁令方能奏效。信度逆反:教师的所作所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学生的严格监督,倘若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与他所作的教育相悖,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就是信度逆反。学生的信度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对教师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如果教师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工作不诚实,喜欢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这样最容易引起学生的信度逆反。因此,有效预防学生信度逆反心理产生的关键,就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工作中既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弄虚作假;应时刻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

8、用,以真诚和守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情境逆反的表现:教育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不同的教育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批评学生的时机和场合不恰当,学生就会紧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或是不顾一切地与教师对着干,置教师于难堪、被动的境地。这就是情境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情境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情境失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比如班主任对早恋学生的教育,如果班主任忽视了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