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

ID:23797754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_第1页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_第2页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_第3页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_第4页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路径和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原则    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心任务而服务    在备课时,教者应对提问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布置,尽可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切忌东拉西扯,打乱学生正常思路,分散学生注意力.    2.问题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6.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问题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切记不可大、空、泛    首先,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教师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去提问,尽量使得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

3、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例如,一次评优课活动中一个青年教师上“平方根”时,讲完性质后练习,其中有一道练习是让学生举一个数,说出它是谁的平方根.结果前两个学生都举了正数的例子,老师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不同的例子呢?”一边继续请同学回答,结果都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举一些负数或零的例子.老师很生气,在评课时还没发现自己的问题,认为是学生太傻.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这个“不同”是数字不同?符号不同?还是其他呢?可见有效的设问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  

4、  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6    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我曾经听过一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公开课,开课老师这样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篮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班里七嘴八舌,本来紧张的气氛变得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6-20

5、07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尔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他们甚至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    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1)设计逆向思维的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题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传统习题、常规解法后,通过逆向分析,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训练逆向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设计一题多变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形及习题

6、的发散思维习惯6    通过对图形的变换或者条件的更换或添加,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    3.在学生的每个思维障碍处巧妙设疑,不断深化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以复习课为例,如果仅把一章的公式、定理罗列出来让学生记背一遍,这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复习课问题的设计既要注意分步引导,更要便于学生探究,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精选、精编例习题,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7、 例如复习《四边形》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ABC中,已知P是AB边上任一点,PE∥BC,PF∥AC.    问题1四边形PEC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    问题2有无可能更特殊?比如矩形?菱形?    学生讨论能否为矩形取决于∠6C是否为直角;能否为菱形取决于邻边是否相等,想象P点从上向下移动时四边形PECF哪些变?哪些不变?(从直觉上感觉菱形的存在性)    问题3谁能迅速找到使四边形PECF变为菱形的点P的位置?    部分学生讨论得出P为AB中点,但必须有AC=BC,但题中不具备此条件,教师继续启发.    问题4若四边形P

8、ECF为菱形,则PC有什么特点?    学生受此启发由此得出点P为∠C的平分线上的点.    问题5如果AC=BC,应该取AB的中点,还是∠C的角平分线?    学生比较分析,联系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