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

ID:23914884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1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_第1页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_第2页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_第3页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_第4页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朱熹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当前的朱熹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从整体上看,对朱熹哲学深度的探索却长期停滞不前。对朱熹思想的哲学深度的把握,集中体现在对朱熹的理的理解上。理是朱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一旦出现偏差,将不可避开地影响到对朱熹思想方方面面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朱熹的整体把握。    冯友兰功绩不可磨灭但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    冯友兰对朱熹的研究,得益于其新实在论的立场和逻辑分析的策略。他强调,哲学开始于对具体事物的逻辑分析。分析的结果,即

2、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某种“类的规定性”,这就是朱熹的理。所谓“存在必有存在之理”,“未有飞机之前,已有飞机之理”等,这种逻辑抽象的理,乃是对事物本质的某种规定。这种逻辑抽象物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它不因具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因而具有逻辑优先性;它是超时空的,不能用时空中的动静、生灭等特征来表达,因而被理解为不动不静、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冯友兰对理的这种解释,在朱熹的文本中获得了大量的证据。最经典的证据有:“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朱子语类》卷一)。这些证据使得理相对于具体事物的逻辑优

3、先性被坐实了,同时也使得理作为逻辑抽象物的抽象性质被坐实了。  冯友兰的解释,使得理这一东方古老术语第一次获得了清楚明白的现代表达形式,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相关研究。冯友兰的功绩不可磨灭,但他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以后的朱熹研究几乎都把理界定为某种抽象的本质规定,即事物的某种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对朱熹的一种严厉指责,即他未能区分事实之理和价值之理,以至于在论述中经常出现二者之间的简单混同和轻率转换。如冯友兰就批评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没能处理好“穷物理”与“穷人理”的矛盾。也就是说,朱熹这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竟然未能察觉到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足见东方哲人

4、思辨水平之低下。在西方哲学的参照下,东方哲学这个粗糙模本显得极为幼稚和不成熟。可以想象,随之而来对朱熹的误解必定是无处不在。    牟宗三对朱熹的曲解几乎变成了普遍的误读    针对冯友兰对理的解释,牟宗三站出来反驳。他一反冯友兰的逻辑路数,采用康德的实践理性的道德路数,把这个最高概念的价值的方向感和抉择的力量感一定程度上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天理首先被当作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先验根据。这样的天理当然不是逻辑抽象物,因为逻辑抽象物并不必定具有道德意识,而且肯定不会产生道德力量,而天理则要求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牟宗三把这种解释应用到陆王心学一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因此而建立了一个中

5、国哲学发展的主流脉络,即《论语》、《孟子》、《中庸》、《易传》一系的“纵贯系统”。但是,他没能把它成功地应用到朱熹身上,因为朱熹如此复杂,以至于他根本驾驭不了。他把朱熹当作中国传统中的一个异类,即所谓的“横摄系统”,并对之进行尖刻的批判。不幸的是,由于同样采用逻辑路数来解释朱熹的理,在冯友兰那里遇到的困难,在牟宗三这里依然存在。因为朱熹的文本中,除了不可回避的逻辑性陈述外,还有大量的体验性表达,这些体验性表达根本不可能被逻辑路数的解读所消化。于是,牟宗三以空前的规模抄录朱熹的文字,并对之加以反传统的释义。结果,牟宗三笔下的朱熹,比陆象山看到的朱熹更加“支离”,甚至支离到了不

6、堪卒读的程度。  牟宗三对朱熹的曲解,已经深深地波及到了海内外整个朱子学领域,几乎变成了对朱熹的普遍误读。这样的误读,不是因为牟宗三的学力不够,而是因为他的策略有理由。尽管康德从实践理性出发,打开了一个通向无条件者的缺口,但这个缺口太小,只能到朱熹哲学亟待新突破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达无条件性,而不能真正走进无条件者。这是理性思维本身的局限,它本身倾向于本质主义的逻辑抽象,倾向于通过逻辑的策略接近存在(being,牟宗三译为“存有”)的极限。即便在道德实践方面,实践理性的关注焦点依然是道德的纯形式。牟宗三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他正确地指出冯友兰的理最多只是存有

7、论性质的死理,而天理则是本体论性质的活理。但是当他把朱熹的理说成是纯存有论性质的存有,判定它“只存有而不活动”时,他实际上已经原则接受了冯友兰对朱熹的解释,从而在朱熹研究上未能超越被他不时表示轻蔑的对手。    体验终极力量是理学家的共法    一般地说,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与东方的本体论之间确有某种重大区别。存在论其最高概念存在(being)要用严密的逻辑一环扣一环地接近和打开。本体论则是生命体验的产物,是体验的记录以及对这些体验记录的恰当的逻辑整理;不但它本身是体验的结晶,而且通向它的每一步都主要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