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

ID:24001418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_第1页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_第2页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_第3页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_第4页
资源描述:

《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摘要】模糊语言是客观普遍存在的,我们追求语言表达准确到位、便于理解。但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又无法回避模糊语言,非用模糊语言不可。本文试图从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来分析其本质。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关键词】模糊语言、产生、存在、根源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的新领域。早在1957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开始觉察语言的模糊性质。他说: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

2、达和难以下定义的术语,但仍能相互理解。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家查德教授在美国《信息与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文章,提出了模糊理论。他指出:现实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这种被称为模糊集的现象,表达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的特性。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79年,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我国。语义的模糊性的提出虽然比较晚,但它已是目前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广泛受到重视的课题。经过研究发现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有以下几点:1.语言的模糊性于形容词、副词形容词、逼词在语言中

3、是大量存在的,其性质决定了其必然模糊,没有清晰、准确、明了的界限和尺度,没有固定或绝对的标准。现代汉语词典对形容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如高、矮、粗、细、软、硬、白、黑、暖和、寒冷等。副词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形容词、副词确实很难限量,要理解它们,准确地把握它们,确实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相当的心理素质,比如说生活充满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幸福是什么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再如什么是美?不同的

4、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那怕同一个人也会因心情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见怪不怪,而且美还分内在美和外在美,可见一个美字含义是多么丰富,根本无法具体。2.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致模糊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表达上的需要,大量存在夸张、比喻的现象。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共产党的恩情比海深,五湖四海,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品丰富而真切的比喻与夸张能给作品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助于意义的表达、情感的渲泄。成功的比喻与夸张,能够创造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阔大、深邃的意境,使

5、作品顿生光彩。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惊波一起三山动极写了愁怨愤懑深长、浓重,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极写了杨贵妃的绝世之美,根本无法具体,只能模糊,靠读者去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现。李益《宫怨》拟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计时之具,把海水注入壶中是永远滴不完的,那么宫人们的苦寂也就无时尽了。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诗句。再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诗人一连用了三种事物比喻闲愁,仔细分析,共同之处在于迷离、悠远,虽说是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但仍是模糊的,使读者感受到烟草、飞絮、黄梅

6、雨时,极自然地感受到闲愁的多而锦长、无边无际。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望庐山瀑布》名诗中的一句。句中的三千尺,绝不能望文生义,它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形容瀑布很长,整句诗使读者身临其境,从模糊中得到确切。在文学描写上,运用了比喻、夸张,尽管在形象上具体,但在表意上还是模糊的。3.描写手法的运用,导致了语言的模糊描写在文学上,运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没有描写,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就没有文学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运用导致了模糊语言在诗歌、小说和散文中普遍存在。比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美

7、人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这个美人美的程度怎么样?是不清晰的、不明确的,这个女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不同的读者品味出来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是最美的,美得恰到好处无以复加,都是每一个读者所能想象到的极致,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品尝出最美的形象。对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描绘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我们只能从想象中,从夸张比拟中,从动植物的反应中感受到她们美的境界。《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8、敷。用别人的不经意的表现和夸张手法来突出罗敷的美,但美得怎么样,无法具体说出来,只能靠读者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