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

ID:21051329

大小:3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9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_第1页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_第2页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_第3页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_第4页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2004年第1期NO.1.2004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张华茹(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世界、人类认知特点、语言系统特点、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都能使语言产生模糊性。关键词:模糊语言;客观世界;认知;社会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4

2、)01..0094..03一、引言虽然人们对模糊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现代模糊理论的发展主要起源于美国学者札德(L.A.Zadeh)1965年的论文..模糊集..。自1965年以来,模糊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语言学领域,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然而作为一个术语,人们对模糊性这一概念的认识众说纷纭,正如赵元任所说,!模糊一词本身就相当模糊。.[3](P60)有些人对模糊的理解比较宽泛,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应包括歧义、多义、概括等语言现象。有些人则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所表达

3、的概念的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一刀切.,[5](P56)如童年和老年、大和小、轻和重等。本文采用后者的观点。语言的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客观事物、人类认知特点、语言系统特点以及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二、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正是因为事物的不断发展及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事物之间的两极对立是不充分的,如人和猿的对立是以一系列中间的过渡为补充的。也正是由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和

4、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一事物自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同一之中包含差异和变化。方言界限的模糊性质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如北京口音包含通县、丰台等地区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在口音上的个别差异,并不是绝对同一的。(二)事物的运动和转化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如牡蛎随着年龄或季节的推移而发生性别变化。因为事物运动多变的特性,人们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事物;另外,事物都是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反义词同源和一词兼有相反的两义就是这方面的表现,如长和短,高和矮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5、这矮子有多高.问的是身材,尽管高和矮是矛盾的。又如!老.是!少、幼小.的反义词,但在一定条件下!老.可以向它的反面转化指!最小的.。北京话中!老姨、老姑、老妹子.都是指最小的。!老.还可以表示极多,如!太阳升起老高了.,!钱输老了.等。因此,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界限不明确或存在中介性过渡,亦此亦彼。如固体和液体之间存在着沥青、粥等;各种感觉之间是相通的,味觉常与嗅觉、视觉结合在一起,我们吃东西讲究色、香、味俱全,味觉还和舌头的运动感觉结合在一起,软、硬、脆各有其味。正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模糊

6、语言的产生。三、人类的认知特点(一)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性万事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另外由于受时代条件、环境因素、认知能力、身体条件、情感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使用一些模糊语94..收稿日期:2003..09..08作者简介:张华茹(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言来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不太清晰的认识。(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模糊性思维是人脑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人脑与电脑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如札德所

7、说:!人类智力与机器智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人的大脑能够用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的方法进行思维和推理,这种能力使人能辨别潦草的笔迹,理解失真的言语,将注意力集中在同断定一件事情相关的信息上。.[4](P148)我国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尽管熟知形声字中声符表音,但仍受模糊识别机制的影响,将!庥.误读为!麻.,将!窠.误读为!巢.。又如,人们对日常语言中数词构成的词组往往满足于模糊的理解,不去过问它们精确的含义。模糊语言是人类模糊思维物质化的手段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三)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倾向为了更好地

8、认识客观事物,人们倾向于对客观事物划分类别并且用概括的词语来指称这些类别。然而客观事物并非本来就清楚的以类相聚并且有一个概括的词语作为其名称。这些类别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其名称也是人所赋予的。这必然导致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差异而且相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经历着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不同语言的颜色词对光谱的划分是不同的。同一条光谱,汉语切分为七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