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

ID:24009963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_第1页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_第2页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_第3页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_第4页
资源描述:

《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铅华洗净,你是否依然美丽  1课例回放  片段回放一:小诗引入课题。  师朗诵:在浩瀚的原始海洋中/我聚天地之精华/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面对生命的诞生/我孤独/我恐惧/但/是你/为我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你/为我日夜守边防/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  片段回放二:探究创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背景材料一: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亲水基团(头部),又有疏水基团(尾部)。  背景材料二: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1)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控制物质进出有关。(2)有的膜蛋白很容易分离,有的很难分离。(3)不同生物膜的厚度并不一致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材料一,在学案上依次画出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分布;搅动后水中的磷脂分布方式;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布方式。最后再根据材料二,推测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方式。  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为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而枯燥,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1)用小诗引出课题,让人耳目一新;  (2)调整授课程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本节课导入后分成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探究细胞膜静态模型;  第二板块,创设情境,让学生返回过去的时光,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亲身体验科

3、学家研究的艰辛,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板块,在科学家们一系列的实验证据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呼之欲出,师生共同总结出该模型的主要内容,达成知识目标。  2问题与对策  2.1问题  几位骨干教师分别对这堂课进行随堂记录,重点观察了教学中的4个方面(表1)。  点评①:“用小诗引入细胞和细胞膜,别出心裁,但是仅凭教师随堂的朗诵,美感不足,且教师朗诵的情绪也不容易稳定发挥。可否考虑用配乐诗朗诵,更添诗情画意。课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都是在学案上完成,为了展示其成果,教师反复切换投影仪,投影效果也不是太理想,能否考虑用实物模型展示的方法让学

4、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点评②:“教师课堂提问次数较多,但并非都是有效提问,出现4次‘是不是’这样的简单低效的提问,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教学意义;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或是启发引导不够,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提问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出现多次刚问完问题就立马让学生回答,导致学生紧张、沉默,到最后又是匆匆给出答案,总感觉教师在赶时间,结果赶过头了,提前4min就把这节课给上完了。”  点评③:“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自主探究细胞膜的静态结构,这很好,但是学生在探究磷脂在水中的分布方式时,显然存在瓶颈,几乎绝大多数学生想不到有单层和双层磷脂球

5、体分布方式。这时如何克服这个瓶颈或是降低这个探究活动的难度值得思考。另外根据材料二中膜蛋白的一些现象和功能,学生很难推测出膜蛋白的分布方式,这其中牵强的逻辑推理不无关联。”  点评④:“板书过于随意,可有可无,课件容量太大,学生被动欣赏的成分居多。把学生自主探究创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这一板块独立出来,看似形式新颖,但是如果学生都探究到位了,再开始重温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似乎又觉得重复多余。如果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作为这节课正题的开始,那么之前的小诗和学生的自主探究都可以看作是课题的引入环节,那么这样的引入也未免过于?嗦、繁杂了。另外这节课除了重点把握生物膜的

6、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学习科学史,要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之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重温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历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2.2对策  各位同行和教研员指出这堂课的诸多不足,给了很大的启发。最初,笔者只是肤浅地理解评优课形式上的新颖、热闹,甚至有些设计是为投评委所好而为,有了评优课的“形”,却没有领会评优课的“神”。经过“会诊”,认识到评优课课堂学习气氛的浓厚不能停留在浅表,要深入下去,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教材、备教法,同

7、时还要备学法、备思维。  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  (1)自念小诗改为配乐诗朗诵。  (2)用磁性彩色软贴剪出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模型,让学生把探究成果用这些磁性软贴在黑板上展示。  (3)减少课件容量,发挥板书的优势,用概念图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步步展开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这样不会因为写板书耗费较多时间,而是自然而然地融进课堂,到最后总结时又能留下较为系统完整的板书。  (4)精心设疑,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低效提问,提问后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注重“备学”,充分预设,及时引导,机智应对各种“生成”。如为突破学生探究磷脂在水中的分布方式这一瓶颈,教师可考虑

8、在学生探究无果时,提供几种可能的分布方式来让学生来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