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

ID:24223267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_第1页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_第2页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_第3页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转变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同时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改革浪潮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蜂拥而来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下,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转变,来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调整自己呢?  一、要从讲学者转变为导学者  在传统

2、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满堂讲解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堂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教师仅仅是一名搬运工。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角色,要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导学者。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教学的一切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教师备课不仅是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贯彻了新

3、标准的理念。  二、转化角色,成为合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师生间存在学习上的隔阂。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们教师必须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将教学的焦点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精心准备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的前提下,改变旧有的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通过设计样式多变,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及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从而准确地了解学生。这样既会锻炼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加强了解,从而推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根据学情,成为知识的整合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呢?长时间以来,我们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学”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机会,死板地依据

5、考试内容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在新课改下,明确指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甚至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从学情出发,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学生实际,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与设计,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情,另一方面也要对教材内容吃透,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升。  四、敢于民主对话,做一名倾听者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好的阶段之一。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对话就尤为重要了。  我们往往称过去的教学是单向性教

6、学,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独占讲台,学生被动听讲,就是单向的、缺乏有效交流的,当然更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们了解不到学情。要了解学情,教师必须要成为一名倾听者,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因为“童言无忌”。  师生之间要实现彼此间的交流和倾听,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创造条件;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允许学生犯错,即要学会彼此间的尊重、相互间的欣赏,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参与,勇于表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不断转

7、化自己的角色,来有效地协调好师生关系,使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促进,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才是融洽的、高效的,也是最有益我们发展和进步的,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改变自我,我们一定能成为新课改下合格的英语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