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

ID:24441736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_第1页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_第2页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_第3页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觉”与“通” 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觉”与“通”梁漱溟与钱穆对中国哲学的反思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在所难免。面对西方文化的东来,中国文化如何与之相处,中国文化的前途又如何?梁漱溟与钱穆历经晚清、民国时期各种“西学东渐”运动,目睹了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冲击与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地位与前景,他们有着本然的使命感。梁漱俱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钱穆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便是两位学者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反思。梁漱溟将中西及印度三方纳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西情势的差距及中西文化的分别做了对比。他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m将文化的本质归结为

2、生活,以东西方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作为讨论的人手点与场域。“文化异,斯学术亦异”mi,钱穆亦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导致学术的差异,因此他从学术入手,其实也是在探讨中西文化的比较。一、生命的关照1.梁漱溪的“意欲”梁漱溟4文化归结到了生活,但是问题并未到此结束,生活又是什么呢?他紧接着说:“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在直觉生活中,理智的概念(譬如仁义、道等)是居于道德与价值上的主导地位,在生活的运用与表现上则是直觉的形式。故“理智运用直觉”是理智为主导,直觉为表现的。三、心性与贯通钱穆把握了中国学术的“通”,梁漱溟揭示了中国哲学的“觉”,此二者又在中国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关系呢?中国

3、学术所重视的是“此学之人”,中国学术的通性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因此,钱穆认为:“中国非无法,但言礼法,不言法礼,则法亦必统于礼。乃从一体中生出法,非由法以抟成此一体,亦已明矣。中国人又言道法,则法必统于道。法则为一种力,其力在己之外。礼与道则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意则在人之心。故曰王道不离乎人情,则不能外于人情而有法,亦即此见矣。”“中国人崇尚人性,性亦可流为不德,而德必从性中来。艺术亦必本之性。西方人言真善美,皆从外面着眼。中国人则一返之己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法、道德、艺术等社会生活的种种形态都是来自于内心中的“道”,中国学术的根本最终要归结到心性上,钱穆所讲

4、的“通”就是要通到这层心性上来。梁漱溟虽无钱穆说的这般明白直接,但亦有所论述。他言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就是现在所谓生物——叫做‘相续’。生活与‘生活者’并不是两件事,要晓得离开生活没有生活者,或说只有生活没有生活者——生物。再明白的说,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件东西,所谓生物,只是生活。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可以叫作‘相续’。”在这里梁漱溟将生活与生物看作一起,并无分别,故对生活的思考也是对生命的思考。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生命并不是静态的,中国哲学的人生思想“是与其形而上学相连的”,这便体现为中国哲学中“道”、“天理”与心性,还有现实生活的统一。这种统一,是个

5、体的生命同形而上的本体相连,再在本体的推动下与其他个体的生命感悟而成一个整体,实现由个体生命升华到大生命,这个统一的过程在实现时是不分先后、不分内外、不分他我的,个体与本体就是天然的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在人身上最好的明证就是心性。故心性的体证,就是大生命的表现。这种大生命的表现——心性,于人而言有其纵向与横向两种维度,所谓纵向便是梁漱溟所说的个体生命要与形而上相连,这是一个个体向上趋近本体的纵向过程;所谓横向则是个体生命与其他个体还要相互融摄,这种平行的个体与个体的互动便是生活的内容。因此,中国的哲学家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修行,实现向形而上的超越,但是往往超越之后所得的终极

6、境界又不离于生活。钱穆要在学科之间重新实现一种贯通,这学科之间是平行的个体,故这属于横向的一面;但是“通人”最终是落实到“人之德性的完成”,艺术、技艺、德又蕴含于“道”,因此学科间的贯通,又必须通过人对德性的修养与形而上相通,这便是纵向的一面。综合来看,钱穆的“通”是将这两方面都涵盖了。梁漱溟的“觉”,是认识中的一环,其并不直接构成概念,是一种模糊的意味,但这种意味在中国哲学对心性的体证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之人伦中,那最自然、最本真的人性的流露,因心性又是寓于“道”的,故对心性的直觉就是对道的体悟,这实是纵向的一面。如果说钱穆的“通”是心性向形而上趋近所要实现的结果的话,那

7、么梁漱溟的“觉”便是获取这一结果的方法。中国人的心性只有在“觉”中才能达到“通”的境界。心性只是揭示了中国哲学最本质的特征,梁漱溟与钱穆所面对的中西文化碰撞的大问题不可回避。两位先生在此处选择了共同的立场,即是以中国哲学的心性为根本去贯通中西。梁漱溟认为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我们此刻无论为眼前急需的护持生命财产个人权利的安全而定乱入治,或促进未来世界文化之开辟而得合理生活,都非参取第一态度,大家态度的人生里面,将不能防止他的危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