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

ID:24524443

大小:5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4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_第1页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_第2页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_第3页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_第4页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李智婷摘要:梁启超的“新民说”动摇了中国传统政治观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为灾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注入了新鲜血液。“政治小说”,作为“新民观”的传播媒介,也因此大放光彩。梁启超从新民思想出发,对政治小说大力倡导,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观的进步,为小说地位的提高和文人参与小说创作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作为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的一大动因,促成了中国小说的近代转型。..关键词:梁启超新民说政治小说小说近代转型关于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缘起,历来众多著述者都认为其产生于生死存亡的历史背景下,既有中国小说自身的原因,也受西方小说外部的

2、影响。关于外力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陈平原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域外小说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学结构内部的变迁是二十世纪小说的原动力”[1]。然而,内因方面,前贤时哲虽有论著,综其要义,大多围绕晚清社会危机展开,具体到思想根源,却鲜有论著。因此,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政治小说”的关系略作梳理。一戊戌维新失败后,小说成了我国学界最受关注的艺术门类,在时代风气的驱使下,出现了“经世不如八股盛,八股不如小说何”的创作局面。短短十余年,成册的小说译著接连诞生,从梁启超最早创办《新小说》,到1918年徐枕亚创

3、办《小说季报》,先后发行的小说期刊在五十种以上。这种小说势力的单方面膨胀除了与西方小说的移植渗透、印刷业的蓬勃发展有密切联系之外,还不得不归功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其新民思想对文学领域的大力开拓。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一种灾难性的形式叩启了中国的政治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之后就出现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值得纪念的启蒙思想先驱。然而,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只是萌芽初现,尚难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直到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等人提出“育才于学校”的文化主张,提出在中国开办学堂以学习“西学”。但和前人一样,其思想根源中同样视“西学”为“器”,认为“器”

4、是不能代替封建社会所言的“圣人之道”,学习“西学”只是为了“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因此,这些较早时期的思想家很难使启蒙主义风靡于世,深入人心。而后经历了大约半世纪之久,直到戊戌维新前后,中国才真正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第一次启蒙运动高潮。谈论第一次启蒙思潮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自然是一件绕不过去的大事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此前也不断在和西方交手,且败多胜少。即便如此,中国在亚洲国家面前,仍抱有一丝优越感和自信心。然而,甲午一战,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败给了同样沐浴东方文明的弹丸岛国日本,朝野上下极为震惊。梁启超叹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

5、台湾,偿二百兆始”[2]。一时间,从“公车上书”,到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变法维新,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将其全部精力投放到救国大任中,但变法仍以失败而告终。1900年,唐才常等在国内组织“自立起义军”也宣告失败。至此,改良派试图“武力勤王”的计划也相继宣告破产。经此一系列重大打击,梁启超潜心思索失败原因。于是,通过自下而上以开启民智为核心的“新民理论”应时而生。二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亡命东瀛。在日本避居的日子里,梁启超爱国救亡热情丝毫未减,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继续鼓吹改良维新。梁启超“新民”思想主要蕴含在其1902年到1906

6、年以单篇形式发表的一系列政论文中。之后,二十篇文章汇编成册,取名《新民说》。在《新民说》中,梁启超以洋洋洒洒十数万言全面探讨了对国民性改造的一系列问题。全书开篇,就从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谈起,着重论述了“新民”的重要性。由此,他认为提高和改造国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新民”的呼唤就成了《新民说》最根本的目的。接着,梁启超又从世界各民族竞争的大趋势,探讨了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意义,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在文中,言之凿凿地断言:“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在梁启超看来,只有一个有尊严的新民才能够活得堂堂正

7、正。但尊严不是谁想要就有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不被他人侵犯的。一个人要活的有尊严,要活的堂堂正正,就需要有权利来保障。若权利丢了,人皆可以欺,何谈尊严二字?何谈堂堂正正做人?然而,权者生于智,所以,要兴民权,就要先开民智。而民智的关键又在德的养成,于是兴民德就成了必经之路。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刊词中谈到:“本报取《大学》新民主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能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至此,梁启超以其独到的眼光,完整地提出了“三民思想”,

8、即民智、民权、民德。然而,三者中梁启超尤以民德为最重。他说:“夫言群治者,必曰德,曰智,曰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