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

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

ID:24603092

大小:58.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_第1页
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_第2页
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模块导学课”课型的构建□蔺顺兰什么是“模块导学课”?它是指在具体学习一个主题单元(模块)内容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对一个单元(模块)进行一个整体的感悟。主要从“自然导入”入手,让学生从“己经学会了什么”、“将要学习什么”、“你对新知有哪些疑惑”四个环节,整体感知梳理并创编一个模块甚至是全册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构建前后知识网络框架,形成从宏观目标到微观目标最后再到宏观目标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既教会了学生整体感知整个板块的知识框架;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新知;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

2、自学整个主题联系密切的知识,尝试解决新知。可以说,这种课型真正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具体流程如下:环节一:寓数与境,激趣导入。一般会充分利用书上的素材,或者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和“瞻前顾后”,导入课题。如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是这样设计的:师:2个3相加是多少?5个3呢?10个3呢?20组呢?100组呢?(学生说算式,老师用加法板书)生:我认为用加法太麻烦了,应该用乘法简便,因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师板卞;:3+32×33+3+3+3+35&

3、times;33+3+3+3+3+3+3+3+3+310×33+3+3+3+3+3+3+3+332×332个33+3+3+3+3+3+3+3+3+3……200×3200个33+3+3+3+3+3+3+3+3+3……427×3427个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点在那里?生1:有表内乘法、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生:我可以说的更简单一些,有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师在此基础上交代课题《两三位数乘

4、一位数》环节二:旧知回顾,整体梳理。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让学生带着已有储备,把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紧密联系。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师:我们己经学习了关于因数与倍数的哪些知识?生1:在三年级下册寻找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吋候,是通过画图、摆一摆等动手操作中发现的因数的个数。得出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奋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这个结论,如:6的因数有1、2、3、6,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6。生2: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与倍数的时候,都是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

5、数是它本身,没奋最小的倍数,如:6的倍数有:6、12、18、24……,最小的倍数是6。……环节三:新知联想,转化运用。通过类比,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结构链,进一步的推断本模块将要学习什么,学会大框架学习知识。师:通过对旧知的冋顾,你认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要学哪些内容?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还要学习关于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课本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或者是利用百数表来进行学习的。生4: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以及分解质因数;在研究质数与合数的吋候是利用摆旗子的方法得出了质数与合数。生5:我发现本册内容《分数加减法一》我们还要

6、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生6:老师,我还知道到了五年级《分数加减法二》中,我们还要利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环节四:尝试自学,质疑问难。按照数学逻辑重新构建新知的罗列结构,确立重难点。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吋,学生自学后提出了以下问题:问题一.•什么是面积?问题二:为什么要学习面积?问题三:面积单位都冇哪些?最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呢?问题网:周长和面职有哪些不冋?W题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有别的方法吗?……新课

7、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要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在每节“模块导学课”的片段中,教师仅仅用一到两句导语,就让学生主动的旧知冋顾,新知创编,不但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思维结构的泾渭分明的“网络地图”,而iL根据数学“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展开学习,开始寻找一个单元(模块)或者是几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学生很快就打通了这一

8、模块内容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不断的寻找每个模块内容的前后连接点。一节模块导学课,学生在学中因为冇了结构的支撑而学4更加主动,过程更加精彩。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牛泉中心小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