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

ID:2461307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_第1页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_第2页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_第3页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_第4页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行为的选择性 人们通常认为人具有可塑性,教育活动是连续性的,儿童通过这种连续性活动循序渐进,不断趋于完善。这一观点看似正确,但不全面,有待于补充完善。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其实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偶然事件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

2、异常情况,会有非连续的过程,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非连续性教育。  揭示与挖掘与不断进步的教育观念相对的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显得尤为必要。在博尔诺夫看来属于非连续事件的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危机、唤醒、号召、告诫、遭遇、吁求就属于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在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的恰当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危机  何谓危机?博尔诺夫所言的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令人忧虑的,并中断了连续性生活进程的一些事件。与危机相伴随的状态则是: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人们通常

3、的反应则是感觉生活进行不下去了,自己将会进入无底的深渊。  以前人们对危机已有所认识,但往往视其为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认为危机大多来自于外部,只要予以注意就可以避免;当危机出现时,认为必须尝试减弱其作用,并尽快排除它;危机只起破坏性作用这些对待危机的态度都有失偏颇。存在主义哲学曾有过一种激烈的观点:人只要生存,任何时候都会处在危机之中。也就是说危机必然属于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危机发生时,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危机呢?首先得证实危机的存在,端正态度,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保持乐观而开朗的心态。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认真对待。危机正如人生的一个低谷,

4、过了这个阶段你会觉得生活是多么地惬意,人生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精神面貌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个过程会是很痛苦的。老师也应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唤醒与鼓励,并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走出这个时期。  2遭遇  遭遇指的是能对人的发生发展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并有可能是人生的连续性中断、使人产生强烈震动的这种特殊经验。比如地震、火山这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它会以一种极大的强大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我们将痛苦地对待它。也就是说遭遇的发生很多时候是不期而遇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这类情况的突出特征。那这种情况发生时,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必须以

5、尽可能的全面与完美为目标,也即是说教育目标应该是人类所有力量和能力和谐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以及日常的行为应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种决定的遭遇,力求让学生从思想意识到遭遇的种种可能后果,行为上能不断地趋于成熟。  3告诫与号召  我们常说响鼓不用重锤敲,但这几句话用在人的成长发展上面还是存在缺陷的。作为生物体的个人会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人常常要回到他的非本源上,即基督教所说的原罪上。成人都会有不成熟的时候,何况儿童呢?所以当儿童犯错误时,他们需要你的告诫,需要老师的引导。此时老师需要做的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给他一些

6、建议,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发生的后果,并尝试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当然也需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而前进。学生一旦有了目标,有了追求,学习生活的过程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他就会有这样的一种状态,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4唤醒  人有可塑性,一定时候需要唤醒。那唤醒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博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本源性的道德意识。有点像我们长提到的性本善,人的秉性向善。只是这种存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处于一种沉睡状态。当学生处于成长的环境中,他会不情愿地受到周围环境及其个人的影响,使他

7、的认识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恶果。博尔诺夫在这点的认识上类似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观念白板说。不同之处是洛克认为人出生时由于剧烈震荡,使这些原本存在于人内心的东西一下子丢掉了,因此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刺激来重新回忆起先前的东西。  此外,在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中还有吁求。所谓的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满怀希望的呼吁。其目的是唤起学生隐藏在内心的向善的良知,使其受到内心的谴责,继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和学生由于学识、角色和年龄,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心理上的错位,发生一种自发的,不纯粹

8、发自内心的一种训导式的教育,这样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平等和爱的交流。而博尔诺夫的吁求的教育正可以对教师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