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

ID:2469959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_第1页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_第2页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_第3页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_第4页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文章  摘要:本文论述了田园诗的产生与发展、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开创田园诗派的成因,并总结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实现了自然景象与美好理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思想的淳朴、心灵的纯美和人生意趣的博大深邃。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诗;完美结合  一、.田园诗的渊源、形成与发展  1、田园诗的渊源  最早的田园诗,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如《帝王世纪》里就完整地保存着上古的农事歌谣《击壤歌》。后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农事生活的诗篇。诸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魏风•伐檀》

2、等等。它们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他们用原始的声音,咏唱着拙朴的歌谣,这些田园歌咏是田园诗的朦胧阶段。  2、田园诗的形成  从《诗经》到陶渊明田园诗出现的千余年间,反映农事的诗篇却极为罕见。文人开始独立创作以后,也很少有人触及这类题材。当时文人用心创作的,是枯燥的拟古诗,隐晦的游仙诗,轻绮的抒情诗,苍白的玄言诗以及雕镂的山水诗等。出现这种中断现象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诗本身。《诗经》中的《国风》基本上

3、是民歌,大多数是无名的劳苦大众,他们直接地从事农事生产,“劳者歌其事”,因此产生了一些农事诗篇。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从事专业创作的文人多起来了。然而中国文人士大夫们虽然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但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更多着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一般都鄙视农事、鄙视劳动者。故田园的审美价值历经数千年,才逐渐被发现,过程是漫长的,直至晋宋之际的陶渊明才结束了这历时久长的痛苦寻觅,完成了现实而理想的最后建构,开创了田园诗派。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是

4、诗歌题材的扩大和创新,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和解放。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渊明处在一个上承“三百篇”、下启唐宋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田园诗的发展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便悄然沉寂。整个南朝仅鲍照、江淹写过几首拟作;初唐时期,只有王绩首承陶氏衣钵,留下十余首田园诗作;到了盛唐,一改冷清局面,田园诗创作突显高潮,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相继登上诗坛,无论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无论才思迭涌、笔走龙蛇的大诗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或多或少都写有田园诗。此间,王维、孟浩然和储光羲堪称盛唐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储光羲的田园诗在继承陶诗传统的基础

5、上,进一步挖掘田园生活的淳朴意趣。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突破陶诗传统,第一次全面借鉴了山水诗的艺术经验,使田园诗别开新面。唐宋大量优秀田园诗篇的涌现,使田园诗派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社会政治原因  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所带来的君主迫害、政治斗争、官场倾轧常使士大夫们对自己身家性命能否保全都产生深刻的怀疑,士人们始终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天长日久,自然产生疲惫不堪的心态。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于官场,农村生活节奏虽然缓慢、缺少变化,但给人带来宁静、平和与自由,让人产生难

6、以割舍的重土难迁的恋家情结。以故土为代表的农村、田园、山林也就成为沉浮官场后疲惫惶惑心灵的归依。因此,士人们的生活模式在孔子时代就已基本确立,《论语•卫灵公》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而在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下,“邦有道”的日子实在少而又少,因而“卷而怀之”、“独善其身”的隐逸就成为士人的重要选择。东汉后期开始,政治局势愈来愈险恶。无休止的流血事件,不间断的混战,王朝内部频繁的政治更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社会的激烈动荡总要连累、波及到文人,甚至使不少文人倒在血泊之中,诸如汉代的李固、陈蕃、李膺、范滂、曹魏时期

7、的张华、陆机、陆云等,士大夫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连人身安全都缺乏保障的时期,退隐之风大盛。陶渊明早年曾立下“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的理想,然而当时正面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社会现实,理想只能成为幻想,因此他虽然几次出仕,但总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现实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使他不寒而栗,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认为“觉悟当念还”,做一个“洁己清操之人”,必须“逃路而归”,“击壤以自欢”[2],于是他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陶渊明对隐居生活的真爱、躬耕田园的艰辛与回归自然的甘甜和谐地融为一体,为使

8、其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不竭的源泉。正如龚斌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的隐士,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