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

ID:25053562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6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第1页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第2页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第3页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第4页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非理性认知1引言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成长、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向上、热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是主要的方面。但也有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的一面[1]。由于高校校园内特殊的竞争环境以及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负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其中抑郁症

2、就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据北京卫生部统计调查,在大学生中为数不少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个别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2]。为此,我们就引起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非理性认知以及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2抑郁与非理性认知早在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一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数量有增无减,抑郁症将成为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病症。抑郁是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之一,它通常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焦虑、犹豫不决、记忆减退、思考困难

3、、孤独、悲观、失望、自我责备和身体不适感。由于抑郁心理比较顽固,人一旦产生抑郁感,很难较快地从中摆脱出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抑郁是一种心理障碍,抑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心理上有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主要由于个体的非理性认知造成的。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也可认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认知方式分为许多不同种类,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按照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态度将认知方式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认知方式,理性的认知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认知模式,不会导致

4、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而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则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调控能力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认知有关,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和非理性的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因素及非理性认知因素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抑郁情绪是指非内生性单向抑郁情绪。早在六十年代贝克(Beck)就提出了抑郁情绪的认知理论,继而埃利斯(Allis)又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并列举了常见的11种非理性信念,后来安波拉姆森(Abramson)等人提出

5、了抑郁情绪的社会认知理论模型。这些理论的提出对抑郁情绪的病因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以此为依据,试图找到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的社会因素及认知倾向性因素。其中非理性认知因素主要有消极的归因方式、对事件的原因、结果及自我作消极的推论、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性的认知偏差等。安波拉姆森提出,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因素主要涉及两方面: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社会因素与非理性的认知相结合,就会产生抑郁情绪。非理性认知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它影响人的行为,常常会给人带来情绪困扰,引发心理障碍。陈树林、郑全全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

6、因素、认知因素与抑郁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抑郁情绪者有更多的消极的生活体验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持否定的评价),而且,他们比非抑郁情绪者有更多的非理性的认知,即在遇到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有关的问题时,常常采用非理性的认知方式,看待问题偏激而又消极;另外,非抑郁情绪者较抑郁情绪者往往有更多的理性的认知[3]。3大学生常见非理性认知当今大学生抑郁心理倾向的产生,与大学生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案例,总结出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认知主要有不合理的自我评价、绝对化思维方式、“应该论”和消极

7、的归因风格四种。3.1不合理的自我评价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个体对自我有着不合理的认知与评价[4]。艾利斯以及贝克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抑郁症患者对自我有着不合理的认知。钟慧、黄希庭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699名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其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即初中生对自我越满意,其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就越高。这也证实了以往研究,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5]。姚信做了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维度的成

8、份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自我概念较为积极的大学生,其心理症状表现都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