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348749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9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耐多耐结核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耐多药结核菌(MDR-TB)感染是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难题。本文叙述了MDR-TB流行病学、耐药原因和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合理化疗等人为因素是MDR-TB菌株形成的主要原因。对MDR-TB的及时判定、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直接督导全程化疗是减少MDR-TB发生及传播的有效手段。结核病是人类传染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一些结核病患者尽管接受了标准化疗方案,却仍然持续排菌超过1年,被称之为“慢性排菌者”或“难治性结核患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耐多药结核菌(mutipledrugsresistantBacillustu

2、berculosis,MDR-TB)的出现,对MDR-TB的定义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MDR-TB是指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中任何两种以上的药物耐药的结核菌。另一种认为MDR-TB是指至少对INH和RFP发生耐药的结核菌。我国在1997年全国耐药结核病学术会议上将MDR-TB定义统一为前一种观点1。MDR-TB感染是全球日趋严重的新问题,在过去10~15年间,由于HIV的传播及其它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freelabA、ahpc基因突变有关,耐氟喹诺酮(FQ)类药则与gyra基因突变有关9,10。

3、应用IS6110dNA印迹法分析DNA构象,显示MDR-TB株的簇数明显少于并小于敏感株11。未发现耐药结核分支杆菌存在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分子机制。MDR-TB菌株的自然发生频率很低,且多为耐单菌株,同时对INH和RFP耐药的野生突变株出现机率为10-14,因此病灶内出现同时耐两种或以上(特别是耐INH和RFP)药物的野生突变株几乎不可能。而且各个耐药基因位点不相连,不会因某位点突变而同时对两种以上药物耐药。因此MDR-TB的出现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12。若抗结核治疗只选用单药甲,当敏感株杀灭后,耐甲突变株便可存活并繁殖,形成耐甲药菌群。此时若单用乙药,当敏感株再被

4、杀灭后,又会发生耐乙药的突变株存活繁殖,从而形成既耐甲药又耐乙药的MDR-TB菌群。显然即使甲、乙药联合也不能杀灭菌株,此为假联合。因此而发生的结核病便为继发性MDR-TB感染。HIV感染、抗结核方案不合理、药源不足、药品质量差、患者吸收障碍及对治疗依从性差等造成了MDR-TB发生率持续上升。其中以不合理化疗危害最大。诊断肺结核患者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4个月,痰菌未转阴甚至加重,应高度怀MDR-TB感染。但确诊需要依靠痰培养及药敏测定。分子技术可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测定

5、DNA插入片段IS6110,IS6110是结核分支杆菌特异的核酸插入片段,用此方法在药物敏感株中不能检出IS6110,而耐药株在感染早期或“克隆”阶段就可测出9。分子技术较之传统方法更快捷、更敏感。但在推广应用上存在许多困难。治疗及预防制定合理方案根据药敏结果并参考既往用药情况选择用药,采取多种有效药物组合,并督促患者足量及全程用药。对治疗失败的病例决不可以贸然增加单种药物,切忌“假联合”。应选用4~7种药物联合,疗程宜长,一般应在痰菌阴转后继续治疗1年,总疗程12~36个月。MDR-TB的治疗方案须个体化,并以药敏试验为基础。直接督导化疗(directobse

6、rvedtherapy,DOT)DR-TB感染应高速化疗方案。若病灶局限,患者心、肺功能许可,也可手术治疗。免疫治疗近年新开发的结核杆菌疫苗主要有DNA疫苗、滤液蛋白疫苗、新的重组BCG疫苗、营养缺陷的分支杆菌疫苗、无毒力的分支杆菌疫苗。用于MDR-TB的无毒力疫苗株NCTCI11659特别引人注意,与现代短程化疗方案结合,将大大降低治疗失败率及治疗期间的死亡率。更适于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及原发耐药的患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的激素而影响免疫系统,但只是推测15。耐药菌株的监控防疫机构应注重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的持续监控,判定本地区耐药株的流行疫情,以指导化

7、疗方案的合理调整。参考文献1ConferenceSummary.ChineseJTuberResdis,1997;20(6):382-3832McDermottLJ,GlassrothJ,MehtaJB.Dismonth,1997;43(3):113-1803BreslinAB.AnaesthIntensiveCare,1996;24(2):176-1794SchaafHS,BothaP,BeyersNetal.TropMedIntheaalth,1996;1(5):718-7225ZhangLX.Chemotherapy,1996;42(Suppl3):16-

8、19(discussi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