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

ID:25387733

大小:119.0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8-11-20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_第1页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_第2页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_第3页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_第4页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_第5页
资源描述:

《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明代從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以後,是晚明學術思想的轉變期,其源頭可追溯到明中葉陽明學的興起。1晚明學術的轉變,在陽明後學本身,形成許多爭議。以下試以「選擇性的親近」方式,2對陽明後學的「儒釋合流傾向」、「三教同源說」、「學術通俗化」、「對陽明『四句教』的盪越」、及「學術責任跟明朝滅亡的關係」等五項議題,作出論述。一、陽明後學的儒釋合流傾向陽明後學跟釋氏合流的跡象,是晚明(明代,1368-1644)學術界正視的課題之一。依釋教的觀點而言,禪宗走向狂禪,是因現成良知的混入

2、,致使晚明禪學從「看話禪」轉向「口頭禪」,質變的情形非常嚴重;3依儒教的觀點而言,陽明後學對陽明的良知教未能把握得體,徒以虛明靈覺為本體之悟,遂與釋氏之空性合流。這兩個不同的角度,顯示出陽明後學跟釋氏有正面交涉的事實。黃宗羲(號梨洲、1610-1695)在《明儒學案》〈泰州學案〉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祕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泰州之後,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

3、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顧端文曰:「心隱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只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所謂祖師禪者,以作用見性。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來者。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4依黃宗羲這段批評陽明後學的意見,得知王陽明(名守仁、1472-1528)之學傳到王艮(號心齋、1483-1540)、王畿(號龍溪、1498-1582)時,已漸失去原貌。王艮、王畿常有不滿陽明的意見,5並在傳達陽明學說時混用了

4、釋氏之說,6使得陽明學演變成為禪學。黃宗羲說「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所謂王畿後學得江右學派救正,是指聶豹(號雙江、1487-1563)、羅洪先(號念菴、1504-1564)等的歸寂之說,多少挽救了王畿後學的偏離。7至於王艮後學,黃宗羲認為他們屬於普羅大眾的一群,且「多能赤手以搏龍蛇」,做出類似江湖俠客的行徑。傳到顏山農(名鈞、生卒生不詳)、何心隱(原名梁汝元、1517-1579)時,便脫離名教甚遠,形成一種有別於儒學傳統的學術樣態。黃宗羲甚至指出顧憲成(號涇陽,1550-1612

5、)認為何心隱等人能鼓動群眾,是因他們的聰明才智有過人之處的說法不正確;確實情況不是因他們的聰明,而是因他們所走的學術路線,能吸引廣大群眾。黃宗羲在上段引文的結尾表示,他們表現出禪宗祖師禪所使用的棒喝教法,以「掀翻天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勢,籠罩人心,使之信服。黃宗羲上述的意見,得到大多數學者贊同,例如錢德洪(號緒山、1496-1574)在王陽明〈大學問.跋〉文,說:「師既沒,音容日遠,吾黨各以己見立說。學者稍見本體,即好為徑超頓悟之說,無復有省身克己之功。謂『一見本體,超聖可以跂足』,視師門誠意格物、為善去惡之

6、旨,皆相鄙以為第二義。簡略事為,言行無顧,甚者蕩滅禮教,猶自以為得聖門之最上乘。噫!亦已過矣。自便徑約,而不知已淪入佛氏寂滅之教,莫之覺也。」8錢德洪看出許多陽明後學,不再重視省身克己的修持工夫,甚至將王陽明注重的「誠意格物」、「為善去惡」的要旨,鄙視為第二義(指其已非第一義諦,只具有次要意義、或是接引學人的方便法)。他們言行無法相應,蕩滅禮教,還自認得到聖門的最上乘法,實則已陷入釋氏的寂滅法之中,而不自知。《明史》〈劉宗周〉本傳云:越中自王守仁後,一傳為王畿,再傳為周汝登、陶望齡,三傳為陶奭齡,皆雜於禪。奭齡講學白馬山

7、,為因果說,去守仁益遠。……良知之說,鮮有不流於禪者。9王陽明的三傳弟子陶奭齡(號石梁、?-1640)等輩,已毫無忌諱地講演釋氏的因果事理,使得陽明的良知說,跟禪宗合流。又《明史》〈王畿〉本傳云:(王畿)益務講學,足跡遍東南,吳、楚、閩、越皆有講舍,年八十餘不肯已。善談說,能動人,所至聽者雲集。每講,雜以禪機,亦不自諱也。……其後,士之浮誕不逞者,率自名龍谿弟子。10王畿勤於講學,他在各地的講舍林立,每有講演,聽者無數。他常在講演時摻雜禪機,這種作風使得一些浮誕不實的人,自願附會在他的名下,自稱弟子。又其他史料記載陽明後

8、學,云:(王)艮本狂士,往往駕師說上之,持論益高遠,出入於二氏。艮傳林春、徐樾、樾傳顏鈞,鈞傳羅汝芳、梁汝元,汝芳傳楊起元、周汝登、蔡悉。11(楊)起元清修姱節,然其學不諱禪。(周)汝登更欲合儒釋而會通之,輯《聖學宗傳》,盡採先儒語類禪者以入。蓋萬曆世士大夫講學者,多類此。12(焦竑)講學以(羅)汝芳為宗,……時頗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