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

ID:25446856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0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_第1页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_第2页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_第3页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_第4页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力图对此作出认知方面的阐释。研究发现,英汉“耳”的本义和引申义大同小异。相同点:有相同原型词义,词义引申到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包括喻形状、教训、听力灵敏度、注意力、刺探消息的人、关系、好的事物、态度、行为、情感状态。不同点:英语“耳”喻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缺乏经验、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环境、熟悉度、影响。英汉“耳”多义性主要由隐喻投射形成,小部分为转喻和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原则性多义网络图

2、更好地展示了英汉“耳”的多义性,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认识。.jyqkp;Johnson(1980:5)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王文斌(2007:229)认为,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赵艳芳(2000:115~116)认为,转喻是一个凸显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UngererSchmid(2008:129~131)认为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邻近性,是同一认知模式中的投射,用一个范畴来代替另一个范畴。Lakof

3、f(1987)开创了认知词义学,提出了辐射型范畴理论,即范畴的成员是一组相互关联并具有典型效应的词义,这些词义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辐射型结构,而中心是原型词义。TylerEvans(2001、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网络模型。贾冬梅、蓝纯(2010)对“e,”hesaidintoherear.b.耳闻目睹四、英汉“耳”的词义对比(一)词义相同之处第一,喻形状相似之物。英汉语言中“耳”都可喻形似耳朵之物。英语中的“ear”可喻穗、耳子,如例(2)a,汉语中有银耳、耳杯,如例(2)b。(2)a.Theearsofco

4、rnatureatapproximatelythesametime.b.在北魏的墓葬里边发现有这种银的耳杯。第二,喻教训。“耳”是身体的一部分,当发生冲突时,耳成了发泄对象,英语中常用“getathickear”,表示“打耳光”,如例(3)a。汉语中有“耳光”,如例(3)b。(3)a.I’llgiveyouathickearifyoupullthedog’stailagain!b.车长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第三,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喻指听力的灵敏度、辨音能力。英语有“havegoodears”,如例(4)

5、a。汉语中有“耳聪目明”,如例(4)b;表示听力不好有“耳背”,如例(4)c。(4)a.Thereisnoneedtoshout;p;acute;eyesandears’ofthepolice.b.但因近旁耳目众多,不便再细问。第六,比喻关系密切。“耳”的主要功能是听,可指朋友、爱人的甜蜜诉说。英语中有“haveaighthaveaonarch.c.两小无猜,一定是“耳鬓厮磨”,亲密无间。第七,“耳”可听见好的音乐、消息。英语中有“easyontheear”,如(9)a。汉语中用“耳福”指听到美好音乐等的福分,如

6、(9)b。(9)a.Thesoftvoiceuptomyearsineonmyear.b.巴西舞者在桑巴音乐中跳起芭蕾,更让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二)词义不同之处英汉民族因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基于自身“耳”而产生的概念隐喻具有差异性,便使英汉语“耳”具有不同的词义。1.英语“ear”第一,英美国家的报纸两端有一些小栏目,“ear”由于分布于两端而喻指在报纸左右侧刊登天气预报或广告的小栏目。第二,人们喜欢听广播电台,“ear”隐喻成美国俚语中的民用频道电台。第三,比喻不受欢迎的事物。汉

7、语中的“猪”容易使人联想到“贪婪、肮脏”等,“ear”与其连用,就有消极之意。英语中的“asoakeasilkpurseoutofasoildly,uchasanap.2.汉语“耳”第一,喻年龄。汉语中常用“耳顺”喻六十岁。(16)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二,喻环境。环境安静,“耳”边不会嘈杂,常用“耳根清净”喻指环境安静。(17)老夫人从此退场,我们也就可以耳根清净。第三,喻影响。听到的事情能改变人的看法,对人具有影响,常用“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18)雷蕾从小耳濡

8、目染,萦绕在她生活空间的全是世界名曲的旋律。第四,喻熟悉度。用“耳生”喻指生疏,如(19)a,“耳熟能详”喻指熟悉,如(19)a。(19)a.这个声音耳生得很,又好象是个日本人在笨笨呵呵地说中国话。b.“五年计划”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名词。五、讨论和认知阐释第一,隐喻和转喻是认识英汉“耳”多义性的重要方式。隐喻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