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ID:25542814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1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_第1页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_第2页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_第3页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_第4页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互动中灵性思维的触发,因此,必须在深切反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案。一、对指令性教案的反思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教案难免烙上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诸如被视为教学指南的教学参考书对教者和学者均产生了深刻的规定性,使双方在狭隘、单一和平面化的思维空间中作谨小慎微的“精神匍匐

2、”。反思指令性教案,不外乎三种类型。其一,无“我”教案。这种教案视教学参考书为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一应俱全,但“全”则全矣,“特”则差矣;换言之,教师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觉意识去“肢解”课程内容,构建具有一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尤其是生命力强、个性鲜明的经典文学作品,亟需底气深厚、才情洋溢的语文教师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否则,经典作品很可能被共性化教案“整合”得惨不忍睹,甚至个性斫丧殆尽----这样“完备”的教案,其实丧“魂”失“魄”而已,当不足效也!其二,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惟

3、有欲达之教学目标和欲授之教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忽视他们在课堂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虽然教案中由一个个教学环节链结成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周密详尽、滴水不漏,却惟独“忘记”欲将精神交往、心灵融通的学习主体----这一个个鲜活的青春生命及其参差错落、摇曳生姿的“学习生态”。对教学过程的严密预设,其结果必然是学习主体灵性思维的泯灭----所谓“课堂英雄皆入吾彀中”是也。其三,“泡沫”教案。这更是一种有笔无心、纯粹堆砌教学材料的“码文字”,意在应付时时处处需要量化的校方对教学的刚性评估,以博得课堂教学

4、有计划、讲规范之类的教学声誉,掩盖实际教学中那种了无底蕴、苍白贫乏的随意性和私人化。总之,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指令性教案,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课程内容(教材)基础上的独创性智慧的结晶,相反已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的善意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即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它在课程流水线的始点与其终端的统一考试和统一评分遥相呼应,禁锢了教学激情和教学创造力的迸发,客观上导致教师的思想懒惰、教学缺乏创意,也导致学生长期以来无可奈何地沦为接受性学习的容器。二、教案创新----课程创新的突破口教案,是一线教师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就教师教学

5、的总体而言,有备胜于无备。当然,教无定法、备无常规,然此言并非意在否定备课。备课者,就其外延而言,有功夫在教外的终身备课,此谓宏观备课;亦有针对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具体备课,此谓微观备课(即传统的常规备课)。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备课观念的蜕旧更新,教案自然需要实施一场务实的革命----此谓“教案创新”之真义所在。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正如任何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全盘照搬的那样,对文本的解读同样是不可毫无选择地予以复制的。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等诸多不同,当他邂逅同样才情独具的文本时

6、,必然产生独特的、甚至是与他人迥然相异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整个教案编写的特殊逻辑起点。尤其是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给所有读者提供的是开放而多元的文本结构,完全没有必要以一种外加的理性分析来封闭或自我封闭教师的思路、以致变相剥夺备课者灵魂深处汩汩然涌出的心解。第二,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换言之,教案要放弃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和预设性,以避免教学实施的封闭化和狭隘化。鉴于教学的最高目的并不是把某种完美的结论给予学生,恰恰相反,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锻炼其质疑、批判、求索的科学精神,发展其勇于解

7、构并善于建树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从备课之始就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参见单丁《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第374页)这在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体现得尤为显著,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必然要求教案准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因此,对目前正在尝试的更具有先锋意义的所谓“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参见《中学语文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