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

ID:25809914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1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2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3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4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既要把客体对象主体化,又要运用一定的审美手段,把主体加以客体化,形成具体实在的作品,这就叫做建构。宋代诗人陆游说: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秋思》)这和建构的意思相近似。建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心物碰撞、意象组合和变形处理。  心物碰撞。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诗写道: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柳宗元把客体对象视为宾,主体诗人视为主。宾主关系,实际上是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关系。这种关系在予心适无事的平和心境之中产生。  主客(宾)体碰撞,物感式是最普遍的方式。唐代诗人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说: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宋代诗人王安石《南浦》诗曰:物华撩我有新诗。物激发了感,外物作用于内心,形成感受,物感便形成了这种审美碰撞的组合方式。  遵循物感式的审美方式,中国文学美学重视从直接的生活资源中去获取审美创作感受,南宋诗人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物感式又派生出目即心受的审美命题。目即心受具有因果接受关系。目即是当下所得,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觅取,然后形成感觉的内化,产生心受。这个命题特别注重审美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的实际感受,清代诗美学家王夫之的《薑斋诗话》把这一点视为不可逾越的铁门限,即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钟嵘的《〈诗品〉序》反复强

3、调即目亲见直寻等审美要求。通过目即心受的审美方式,塑造文学审美的直接性品格,这是十分可贵的。  意象组合。《易系辞》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强调象的具体性、形象性,并且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就说明是直接获取实体物象。  最早提出意象概念的是汉代王充,其《论衡乱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王充所说的意象实际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  把文化学概念的意象导入文学美学的第一人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文学审美是窥意象而运斤,运斤即创作。  意象不是望文生义式的意与象的叠加,而是意化了的象,经过主体化了的象。从物象,经过意象,最后成形于艺象。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题〈画竹〉》

4、中有一席话讲得很好,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划清了眼中之竹物象、胸中之竹意象、手中之竹艺象三者的区别,进而沟通了其中的联系,描述了演变的过程。这是就绘画美学而言的,完全适用于文学美学。  意象组合的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分述于下:  横向型。不同的意象组合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整体意象建构。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单元的意象虽然不同,但其品格则是相同的。品格相同的意象群体并不是在纵向上建构,它们在某一

5、平面上组合起来,形成画面的全辐性,便于体现诗人的整体审美情绪。  递进型。对某一特定的意象,反复描述,层层深入,直至完全表达创作主体的情感为止。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从时间、地点、处境等方面描述意象,但不是在平面上建构,而是如笋去壳、如茧抽丝般逐层进入意象的中心。驿站,地处郊野,已属荒寂,梅却更在其外;偏偏又处于断桥边上,虽然开放,却无主家,它分明是野梅或被遗弃的孤梅。经过几层推进,出现了被遗忘角落里的被遗忘的意象。而时间又偏偏是在黄昏这样的惨淡时刻,独自愁,无人理会,顾影自怜

6、。更字猛然递进:更著风和雨。在步步推进中形成意象的纵向建构,梅的孤苦形象和孤傲性格,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  反差型。两种意象的品格不同或完全相反,经过建构,形成尖锐的反差。这在建构意图和方式上,可以说是作者有意为之,其主体的目的十分显著,因此作品的效果也就十分强烈。例如唐代诗人高适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审美变形。作家在创作中有意把对象加以变形化的处理,来达到审美的更高真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以丑为美。清代美学家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怪石以丑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他具体指出:昌黎

7、(韩愈)诗往往以丑为美。韩诗把丑的物象作为诗的审美对象,例如《病鸱》写恶水沟,《答柳柳州食虾蟆》写癞蛤蟆等。这才会有韩愈诗光怪陆离的意象,另一位唐代诗人孟郊的荒诞感,都对传统的中和之美加以了颠覆。  不全之全。维纳斯像,没有双臂,是不全,形象出现残缺,但反而更有美感,这是西方美学津津乐道的审美变形的例子。中国美学也有这样的例子,北宋诗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记道:韩干画马,绢坏,损其一足,走自若也。马像因为绢坏,少掉一条腿,造成审美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