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

ID:26002113

大小:269.1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4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_第1页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_第2页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_第3页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_第4页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陸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王柏壽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衛生系講師摘要本文之主旨在於探討陸象山的教育思想,以作為教師精神修養的參考。本文應用文獻分析法,取材以《象山全集》為主,而有關象山思想及教育思想研究諸書為輔。本文共分七部份,第一部份為緒論,論述本文之撰寫動機與目的,第二~六部份,分別探討象山的生平及著作、心性論、教育目的論、道德修養論及施教方法論。最後則就象山的教育思想加以評價,提出六點價值及啟示,以作為教師精神修養的參考。關鍵詞:陸象山、哲學、教育思想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20期:1-232008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

2、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陸象山教育思想之研究.2.第20期-2008-嘉大國教所教政所壹、緒論在中國的哲學史中,陸象山的心學有其特殊地位,是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學派之一。一方面他是孟子心學的中繼者,將此薪火,往下傳遞,至王陽明而大放光明;一方面他又是宋朝心學的領導者,與朱熹所領導的理學,分庭抗禮,學術辯論之激烈,為春秋戰國時代以後所僅見。在這兩方面象山的表現均極突出,對此後的中國哲學有深遠的影響。一般人都知道象山在宋明儒學中拓展、建樹了影響久遠的心學根基,卻不太注意象山熱心教育、誨人不倦的教育貢獻。他與孔子、孟子等歷史上的真儒一樣,畢

3、生致力於通過教育來培養造就人才。他在人間雖只活了54年,卻有18個年頭從事教育工作。他槐堂講學,國學授課,鵝湖論辯,應天山講學,白鹿洞傳經,荊門演講,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對當時與後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的目的在探討陸象山的教育思想,以作為教師精神修養的參考。本文應用文獻分析法,取材以《象山全集》(以下簡稱《全集》)為主,而有關象山思想及教育思想研究諸書為輔。本文共分七部份,第一部份為緒論,論述本文之撰寫動機與目的,第二~六部份,分別探討象山的生平及著作、心性論、教育目的論、道德修養論及施教方法論。最後則就象山的教育思

4、想加以評價,提出六點價值及啟示,以作為教師精神修養的參考。貳、生平及著作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運用同儕鷹架對國中學生數學態度的影響,並試圖找出影響其數學態度的因素,本節將回顧相關文獻,並進行探討比較,以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一、生平陸象山諱九淵,字子靜,江西撫州金谿人。生於宋高宗紹興九年(西元1139)二月,卒於宋光宗紹熙三年(西元1192)十二月荊門任所,享年五十四歲。晚年講學於貴谿之應天山,以其形似巨象,改名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象山為唐末宰相陸希聲之七世孫。其父賀,字道鄉,年譜說他「生有異稟,端重不伐,究心典王柏

5、壽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籍,見於躬行。曾酌先儒冠婚喪祭之禮行於家,弗用異教」。這位持道守正的賢者,生有六子,象山最幼。長兄九思,字子彊。次兄九敘,字子儀。三兄九皋,字子昭。四兄子韶,字子美,號梭山居士。五兄九齡,字子壽,學者稱復齋先生。象山穎悟早發,四歲時忽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奇之。八歲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聞人誦伊川語,覺其言與孔孟不類。十三歲聞人言「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忽大省曰:「原來無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之中。」乃書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之後又有言曰:「東海有聖人出焉,

6、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與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三十四歲登進士第,為呂東萊(伯恭)所識。七月返家,遠近風聞來親炙者日眾。闢舊屋曰「槐堂」,開始講學,以辨志、明本心為講學宗旨。三十六歲,授靖安縣主簿。三十七歲,應呂東萊之約,偕季兄復齋與朱熹會於鵝湖。三十九歲,丁繼母喪去職。四十一歲服除,授崇安縣主簿。四十三歲訪朱熹於南康,在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於義一章。四十四歲,除國子正。四十五歲,遷敕令所刪定官。四十六歲,上殿輪對五劄。四十八歲

7、,改主管臺州崇道觀,遂歸故里。四十九歲登貴谿應天山講學,前後五年,相繼來問學者達數千人。五十三歲,詔知湖北荊門軍,囑弟子傅季魯留山講學。次年十二月,以血疾卒於荊門任所。(陸九淵,1968,頁313-318;頁485-540)二、著作《全集》載:「一夕步月,喟然而嘆。包敏道侍,問曰:先生何嘆?曰:朱元晦泰山喬嶽,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遂自擔閣,奈何?包曰:勢既如此,莫若各自著書,以待天下後世之自擇。忽正色厲聲曰:敏道敏道!恁地沒長進,乃作這般見解。且道天地間有個朱元晦、陸子靜,便添得些子?無了後,變減得些子?」(陸九淵,196

8、8,頁413)這是象山極度自信之深,他認為他所講這一番道理,在天地間常存常明,所以有了他也不會添一些,沒了他也不會減一些。那何嘗是著書立說底事?朱熹拚命著書,正是他擔閣了自己(錢穆,1977,頁184-185)。因此象山不像朱子一樣拚命著書,所以留傳下來,只有一部《象山全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