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心学概论

陆象山心学概论

ID:31278852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陆象山心学概论_第1页
陆象山心学概论_第2页
陆象山心学概论_第3页
陆象山心学概论_第4页
陆象山心学概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陆象山心学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陆象山心学概论  摘要:象山心学源于孟子,其将理安置于心中,赋予了心与理绝对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使宇宙万物及其存在之理,就植根于此心之中,让此心成为一种先验的道德本体,建立起其独特的心学体系。  关键词:陆象山;心;理;心即理;性即理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46-02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其传播影响至东亚、南亚各国。宋明理学分为两派:一派以北宋的程伊川兄弟和南宋的朱子为代表,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理学”。另一派则是以南宋的陆象山和明代的王阳明为代表,以“心”为最高境界的“心学”。而心学从其

2、诞生之时起就因为诸多原因被指责为“杂袭佛禅”,成为一大公案,其争辩至今仍无定论。  以往对于陆象山的研究大多认为其将禅宗思想跟儒家思孟学派结合起来,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主张把理、性归诸一心,拼凑成所谓“心学”的思想体系。他所说的“天道”与“天理”,已不同于以往儒家作为道德立法者的“天”,而是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体色彩的哲学以及伦理的范畴。如果说传统儒学在“天道”与“人性”的问题上,是在“天人合一”论的架构下讲“天”为“人”立法,其立论点是“道之大原出于天”,“人性”源于“天道”7,以及人应该怎样契合天道的问题。那么,象山心学则更倾向于“天人本无二,

3、不必言合”,认为“天道”与“心性”本来就是一体,都是“心”的一种表现,不存在谁衍生出谁的问题;其区别在于,“心”相对“天”称“天理”,相对“人”称“心性”。可以看到,象山虽然也讲“天”,但他所提出的“天理”,已经与传统儒学中作为万物主宰和人伦之源的“天道”有所不同了。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象山的此种本体论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是受佛教理论影响的结果,因为注重抽象本体是佛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甚至于淳熙十一年象山面见孝宗时,孝宗也多次对其谈起了“禅”,可见此说在当时造成的误会颇深。  其实陆象山心学看似与朱子相背离而流向佛禅,是由宋明理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所自定的,所以要真正了解象山心学的

4、思想体系,就要先要清楚象山所说的“理”与“心”的具体含义。  象山之“理”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陆九渊,《与朱济道》)  第二,“理”意味着一种法则性、规范性和秩序性,是宇宙自然、社会所必须遵守的总规律。“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陆象山,《与吴子嗣》)  第三,“理”是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7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

5、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是,非知其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陆象山,《与曾宅之》)  象山的“心”同样有三层含义  第一,“心”是人身之本。“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陆象山,《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第二,“心”为人先验的道德理性,是一切人皆能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特质的存有。“(仁、义、礼、智)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陆象山,《与李宰》)  第三,在宇宙的本原上“心”与“理”在作用上是一致的。“

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象山,《与李宰》)  陆象山不同于朱子在其思想体系中将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进行划分,他认为:“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陆象山,《语录上》)因为与朱子的“性即理”不同,象山虽然也承认理的本体地位,认为理支配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和社会伦理秩序,但他提出的“心即理”是将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点建立在“心”而非“理”上,此“心”,凌驾于一切之上,却又不脱离“吾心”的主体精神。这样就和朱子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原则也产生不同,象山认为“理”

7、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一种完满表现。“理”不在于人心之外,它植根于人的心中,所以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因此“明理”7就不用去探求外物,只要向内去发明本心,就能够了解世间万物及其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理”,只要自存本心,就可以完善道德修养。可见“自存本心”是象山在认识论和修养功夫上的“基本功”,在他那里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只要按照“本心”的“理”去做,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