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

ID:26013531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4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_第1页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_第2页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_第3页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运用针刺加电疗结合口服中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6例,10d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9%。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中药西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主要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所致。笔者采用针刺加电疗结合口服中西药综合疗法治疗9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96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56例,女4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个月。  2治疗方法  2.

2、1针刺加电治则:驱风散邪,疏通经络。以手足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穴:牵正、地仓、颊车、迎香、太阳、人中、阳白、攒竹、合谷、翳风。施平补平泻法,不可强刺激,在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机通电,用疏密波或连续波,留针30min。  2.2中药口服牵正散加味:白术20g,白附子5g,黄芩15g,僵蚕15g,地龙10g,甘草10g,蜈蚣3条,丹参15g,赤芍15g,板蓝根15g,防风15g,蒺藜10g。每日1剂,水煎服。  2.3西药口服激素药类(如地塞米松)及抗病毒药(如ABOB),每日3次,每次1粒;营养神经药(如维生素B1),每日3次,每次2粒。在针刺、服药的

3、同时,嘱患者每天做面部按摩及热敷。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面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做表情时面部仍稍有偏歪,或肌肉微有痉挛,阴天时面部稍有凉、麻等不适感;好转:症状部分改善,做表情时面部仍有一定偏歪或痉挛;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96例中,痊愈92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  4病案举例  于某,女,35岁,职员。2005年6月患重感冒1周后,晨刷牙时发现左侧面部板滞、麻木、肌肉迟缓等不适,口不能含水,眼睑不能闭合,

4、遂来诊。查:口角向右歪斜,左额纹消失,左眼不能闭合,伴流泪,鼻唇沟变浅,不能叩齿,不能鼓气,舌质淡,苔薄微黄,脉弦。诊为面瘫。行上述治疗,并嘱患者调情志,避风寒,注意保暖,滴眼药水,以防眼部感染。第1疗程结束,症状改善,治疗2个疗程临床告愈。  5体会  5.1本病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范畴,大多认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治本病时取穴采取局部近取及循经远取相结合方法。口面乃阳明经的分野,且合谷善治头面诸疾,故取合谷以疏通阳明经气;取翳风以疏风通络止痛,尤在本病初期适用;取颊车、地仓、平刺以推动经气。取

5、牵正,具有推动三阳经气作用,诸穴相配,共奏祛风寒通络止痛之功。  5.2中药白附子有温散寒邪之功;防风、蒺藜等祛风散寒达邪外出;赤芍、丹参凉血活血;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地龙熄风通络,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5.3西医认为,本病是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一般认为可能是因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或寒影响而发生痉挛,使该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由于本病常见于感冒流行之后,就诊患者常同时有数人,故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故用激素类药及抗病毒药来消炎镇痛、消水肿、解除局部神经的受压及病毒的感染,并配合营养神经药治疗,从而解除

6、病人痛苦而达痊愈。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还应注意面部保暖,勿受风寒,遵从医嘱。【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