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

ID:2635165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_第1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_第2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_第3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_第4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方式析议 【摘要】追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方式和问题进行必要和恰当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获得新知和提升能力。  论文联盟.L.  一、引言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对追问的定义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既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表现,也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和步骤,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一种教

2、学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追问,能激励、帮助学生,培养其主观能动性,深化理解,发掘思维潜力,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追问的时机和方式  1.在错误处追问  在数学教学中,面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学生很容易出错,对此,我们不能直接指出其错误,更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设计问题,不断追问,让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自己来认识和纠正。  例如:已知关于x方程x2+px+q=0的两根为p、q,求p与q的值。  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往往容易将x=p、x=q分别代人方程,得到p=0、q=0,或p=-0.5、q=-0.5,

3、或p=1、q=-2的三组解。  追问1:上述三组解是否均成立?(显然第二组解不成立。)  追问2:那么第二组解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往往不明白。)  追问3:若试用韦达定理求解结果如何?(可以得到二组解。)  追问4:比较二种解法,你认为有什么区别?  通过上述追问,让学生知道:这里的方程二根x1、x2与方程的根x1、x2不一样,若x1≠x2时,有可能存在p=q=x1或p=q=x2的情形,第二组答案恰恰是这种情形,这就是用代入法求解与用韦达定理求解的本质不同。  2.在多解处追问  在数学解题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思考的起点、方法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解题过程。对此,我们

4、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拓宽思路。这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线段中垂线性质》一节中有一例:  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1=∠2  通常方法是:因为∠1与∠CFA互余,所以要证∠1=∠2,关键是要证明:∠CFA=∠ACF。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追问:上面的方法很常见,那么是否还能发现别的方法呢

5、?  追问1: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于M,证明△CDF≌△CMF,  追问2:利用中介量,连结EF可得  EC=EF=>∠2=∠3  =>∠1=∠2  追问3:利用外角的性质,∠AFC=∠2+∠B∠3=∠B利用条件即可得.  ∠ACF=∠1+∠4∠AFC=∠ACF  3.利用变式追问  当一道题讲解完毕或学生练习正确,我们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大功告成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失去了例题应有的作用。一道题往往可以派生出很多新题目

6、。而利用变式追问,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自主探索、增加深度的能力。  例如:小杰和小丽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比赛,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钟360米,小丽的速度是每分钟320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再次相遇?  对这一常见的相遇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思考之后就能轻易地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变变文字的方法,进行追问。  追问1:小杰和小丽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比赛,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钟360米,小丽的速度是每分钟320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再次相遇?  追问2:小杰和小丽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比赛,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钟360米

7、,小丽的速度是每分钟320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距100米?  通过上面的变式追问和训练能把较多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通过类似的习题,丰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在应用处追问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例如:我国现行个人收入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