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ID:26444338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_第1页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_第2页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_第3页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_第4页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摘要]孔孟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F实的理想人格,是通过切实的道德实践能成就的高尚人格。君子被孔孟归于现实的理想人格。孔孟所谓君子人格,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好人品德,诸如志道、为仁(爱人)、怀德、守义、知耻、诚信等。当代人为了纠正以功利价值为首尚的人生偏差,消解意义危机、存在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君子人格汲取三方面的精神营养:以君子人格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落实在现实人的现实要求上,避免理想人格塑造上的假大空;注重发扬孔孟君子人格所体现的道德为尚、功利为轻的生命精神,重在以道德实践体现人生

2、的根本意义,而不是以功利成就作为人生根本意义的体现;充分认识羞耻意识对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真正树立以不知耻为人之本质上的可耻这一做人必不可缺的道德意识。中国4/vie  [关键词]孔孟君子理想人格人格塑造道德当代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1007-1539(2016)06-0082-07  笔者从“当下生活的时代”这一意义上使用“当代”这个词,以便将我们当下所遭遇的时代与我们前辈所生活的时代在价值取向上区别开来。我们所遭遇的“当代”,与我们的前辈所遭遇的“当代”,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同是以现代价值为诉求,但诉求的目的与重点大异:我们的前辈之价值

3、诉求精神大于物质、理想重于现实;而我们的价值诉求却物质大于精神、现实重于理想。正是因为我们比我们的前辈更重视物质价值、现实利益,所以在我们的“当代”,功利价值一定会成为优先的、主导的价值,从根本上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一旦为功利原则所主导,势必物欲横行,造成精神价值的失落,导致意义危机、存在危机。那么,如何克服当代严重的意义危机、存在危机?对这个问题,笔者愿意以见仁见智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可以从以儒家君子人格为榜样找到解决这一危机的出路,因为儒家君子人格从根本上就是一个拒斥功利原则的形象。  一  《论语》中,君子出现107次,将三个弟子共提及的13

4、次以及属于“问君子”的3次除外,为孔子所提及的共有91次,涉及51章。《论语》这51章中的“君子”之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比如《论语・述而》第26章:“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是将君子悬设为一种现实之人格榜样符号,却不赋予其实在的角色形象与行为内容;第二种,比如《论语・宪问》第5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是以君子作为一种道德人格榜样来评价一个人,至于该人究竟道德如何,仅凭此评价却不得而知,只知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三种,比如《论语・公冶长》第16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5、,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是以君子为如同子产那样在政治上居于高位者,而政治地位高贵者所以称为君子,不是因为其政治地位高,而是因为其有德,具体讲就是能够做到恭、敬、惠、义这四大政治道德准则;第四种,比如《论语・里仁》第11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以君子为一种道德高尚人格,其道德之高尚与小人道德之低下正相反。孔子的“君子”说,侧重论述的就是第四种君子人格,这不但体现在他关于“君子”的论述绝大多数是论述这类君子,而且体现在他全面揭示了君子人格当然具备的道德品格与应然奉行的道德准则。  孔子指出,作为君子,其当然具备的道德品格,就是

6、“知命”与“安仁”,所以孔子既指出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知命”意味着君子确立了主体意识,能自觉自己生命价值之所在;“安仁”则意味着君子能顺着人之固有的德性(仁德)彰显其生命力,显现其角色(人格),实现其生命的客观化(成名)。  孔子使用“命”这一范畴,主要赋予其两义:一是指天命(上帝的命令),例如“畏天命”云云,就是用此意;另指人难以靠主观努力去扭转的人之必然的遭遇(命运),例如“死生有命”便使用该意,因为此句并不是要表达人之生死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天命),而是要强调生死是人之必然的遭遇,人是生还是死,非人靠主观努力就能选择的,自

7、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人之生死所体现的人之生命之客观必然性就是人的命运。君子“知命”,不是说君子当然地能体知“天命”,因为孔子明确指出“天命”乃君子当敬畏的对象,它不是君子当体知的对象。“知”(体知)之所以有别于“畏”(敬畏),是因为“知”意味理性,而“畏”则意味非理性。既然对“天命”要去“畏”而非要去“知”,那么孔子又是从什么意义上讲他“五十知天命”?我认为,孔子这么说只是要表达他到了五十岁就弄懂了所以要敬畏天命的道理,并不是在表达他到了五十岁就能自觉地敬畏天命。明白了敬畏天命的道理而又不真的去敬畏天命,这与孔子持“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坚持这一态度,天命

8、固然被预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