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ID:26550600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_第1页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_第2页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_第3页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_第4页
资源描述: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结核性脑膜炎23例,在抗结核治疗同时进行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观察病人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及脑脊液的变化。结果采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后,病人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症状期明显缩短。结论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对减少蛛网膜粘连、椎管梗阻及脑积水有较好的效果,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脑膜炎;结核;脑脊液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对机体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为7%~12%〔1〕,且近期还有

2、上升趋势。但其早期诊断准确率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易发生颅神经麻痹、脑积水、结核性动脉炎、脑梗塞等。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死亡率仍达15%~20%,且近半数(约48.1%)为1岁以下的幼儿〔2〕。为了探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我们对23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进行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现将临床观察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8岁,平均年龄(21±0.73)岁。所有病例均做头颅CT排除脑血管意外和颅内肿瘤。  1.2临床表现头痛20例,发热18例,恶心、呕吐9例,癫痫

3、2例,复视1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1例,昏迷2例,精神异常1例。17例存在急性或亚急性血播型肺结核;4例患有颈淋巴结核;1例曾患有结核性腹膜炎;1例无结核病病史。入院时4例存在不同程度脑积水。  1.3脑脊液检查结核抗体阳性17例,阴性5例;蛋白大于450mg/L23例;糖正常2例,降低21例;氯化物正常1例,降低22例;所有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均大于10个/mm3;脑脊液压力大于200mmH2O22例。  1.4治疗方法  1.4.1抗结核治疗治疗方案为2HRZS(E)/12HRZ(E),对链霉素过敏者采用乙胺丁醇代替,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4、 1.4.2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腰椎穿刺成功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ml,再注入与体温相近的生理盐水5ml,重复4次,每次间隔3~5min,最后给予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5mg以等量的脑脊液稀释后缓慢注入,每周2次。随着症状缓解,逐渐减少给药次数直至减完,最长给药时间3个月。  2结果  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直肠膀胱功能障碍及昏迷等症状持续时间,较文献报道未采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的患者减少3~10d〔3〕。4例脑积水患者脑积水明显减少22例颅内压增高者中,21例治疗后颅内压明显降低,1例治疗前后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23例患者脑脊液

5、细胞数于治疗开始后有不同程度增加,最高1例于第3次鞘内给药后出现细胞数升高,较治疗前细胞数增加0.23×109,于第5次给药后开始下降。  21例脑脊液糖含量降低者和22例氯化物降低者于治疗开始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2~396.  〔3〕高振昌,杨秀云.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小儿结核性脑膜炎颅内高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7,6(5):292.  〔4〕陶克敏,郑启平.腰穿脑脊液置换和引流治疗SAH并发CVS的对照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1994,7(4):2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