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

ID:26561027

大小:7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7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_第1页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_第2页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_第3页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_第4页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  吕明  【摘要】在当下中国法学研究中,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进化论理性主义和立基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相对主义都形成了“民间法立场”,然而此“民间法立场”非彼“民间法立场”。由于分属于不同的哲学阵营,二者在法治、法律发展、法律方法三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回答。在民间法研究过程中不应忽视“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的差异,急于寻求统一的“民间法范式”。  重视民间法,寄希望民间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成为近年来我国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基本研究方法是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分析框架,比较

2、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差异性,揭示后者的不足,挖掘前者的积极意义。本文所指的“民间法立场”即是对于这样一种研究的总体概括和描述。显然,这样的“民间法立场”明显区别于一段时间以来,以国家法为重心,漠视民间法的存在,仅仅将民间法视作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消极”因素的研究状况。  然而,如果做一个细致考察,我们会发现,当下的“民间法立场”实际基于多样的理论资源而生成,在“民间法立场”声气相通的观点背后实际包含着大相径庭的研究起点,其中,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进化论理性主义和立基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相对主义[3]实际构成了两条不

3、同的达至“民间法立场”的理论路径。因此,比较这两条理论路径的差异,观察其走向,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就研究目的而言,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和观察,提示当下“民间法范式”的鼓吹者关注或反思自身的论证及结论,并以此为契机,共同将民间法研究推向深入才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一  众所周知,“进化论理性主义”概念的提出源于哈耶克对理性主义的梳理,哈氏认为,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发展有两个相分殊的认识论路径,一种是“建构论理性”,另一种就是“进化论理性”,而在这其中,“进化论理性”代表着一种“经验的且非系统的自由主义理

4、论传统”[4]理性观,其“一方面表现为对主要是由一些苏格兰道德哲学家所明确阐释的进化论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在“所谓的立基于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法国启蒙运动传统’的批判中”确立了其知识论[6]。按照哈耶克的观点,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在于,“立基于对自身自发发展的但却未被完全理解的各种传统和制度所作的解释”,因此进化论理性主义更注重“自发秩序”即“间接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各种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  必须看到,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的“民间法立场”,正是吸纳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上述判断才最终得以

5、形成,而就思想路径而言,这种吸纳又与新自由主义法学近年来在国内法学界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  首先,在最近若干年的国内法学研究中,新自由主义法学的确得到了中国学者的特别关注,其观点和方法已构成一股重要的话语力量,[9]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为一种语境。其次,新自由主义法学与进化论理性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依据哈耶克的梳理,进化论理性主义对西方自由法律思想的影响长远而深刻,亚当·斯密、休谟、伯克、弗格森、芒德维尔、托克维尔等思想家都是“以进化理性主义的思路思考人类社会及其制度”,[10]而这些思想家无不被看作新

6、自由主义法学的先驱和核心人物。这样,在新自由主义法学语境下,进化论理性主义无疑深刻影响了一部分学者对于民间法的判断——在他们看来,与国家法相比,“民间法”拥有着特殊的优越性,而这种特殊的优越性又主要可以被概括为“进化”与“自发”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与国家法的“被建构”不同,民间法是“进化”产生的,这样,民间法将远离因为建构理性而生成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民间法又是“自发”的,因此民间法最大程度地契合了新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的价值诉求,即“只有当个人通常能被期望自愿奉行某些原则时,强制才可能被减至最小限度”。

7、这样,借助新自由主义法学,“民间法立场”最终从进化论理性主义角度获得证成。  相比较进化论理性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与“民间法立场”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地方性知识”这个特定的概念显现出来的。  一般认为,“地方性知识”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或译“格尔兹”)提出的概念,而将民间法的理解建立在所谓“地方性知识”之上也是当下中国很多“民间法立场”的持有者的一个基本起点,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法论者就是“强调法律是地方性知识”。[12]然而对于本文而言,我们则需要意识到,这样一个“地方性知识

8、”概念从其根源来说实际源自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而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归根结底又是立基于非理性主义之上的。  根据我国人类学学者王铭铭先生的论证,吉尔兹提出“地方性知识”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个时间段正是所谓西方人类学的新变化时期。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化的历史观在人类学的关切不再被重视”,[14]而文化相对主义在整个人类学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文化相对主义者看来,西方的所谓理性话语并不能阐释和表达非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