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

ID:2657611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_第1页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_第2页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_第3页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_第4页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炎症因子与动脉血栓前状态「摘要」随着对炎症因子功能的深入研究,炎症已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创伤和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血管黏附分子等炎症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再通过影响血液高凝状态的组织因子、血小板功能、纤溶系统状态的各种因素,与凝血系统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关键词」炎症因子;血栓前状态  近年来,炎症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创伤和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对炎症因子功能的深入研究,在炎症与凝血系统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网络关系。血栓前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前期阶段,其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机制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白细胞激活、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及血

2、液流变学等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遗传性抗凝缺陷为主不同的是,动脉血栓形成前状态主要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过度活化为主。  1C反应蛋白与血栓前状态  C反应蛋白是炎症、感染和机体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指标。近年来,人们又发现C反应蛋白的增高可预测未来冠状动脉事件,同P-选择素、IL-6、IL-1、TNF等一起区分心血管患者的高危程度。白书玲等[1]总结了近年来对C反应蛋白结构、生物学特性、表达调节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是由IL-6转录调控的,IL-1、TNF等可刺激C反应蛋白表达的上调。C反应蛋白在血清中同氧化型LDL相结合,部分降解LDL,激活补体,另外C反应蛋白还具有调节单核细

3、胞聚集作用,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从而启动凝血过程。C反应蛋白还可反过来刺激单核细胞释放IL-6、IL-1、TNF等细胞因子,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C反应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还可以导致细胞间黏附分子(ICMA)和血管黏附分子-1(VCMA-1)的表达增加。以上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可能作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之一,在炎症损伤凝血系统之间构成了联系。  2细胞因子同血栓前状态  一些炎症因子如TNF、IL-1等,能通过抑制细胞表面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及活化蛋白C的生成,减少t-PA合成,增加t-PAI合成,从而使纤溶系统功能减低。细胞因子还能诱导组织因子的合成及其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启动正常血

4、管内皮细胞的外源性凝血过程。通过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来增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并促进炎症细胞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参与,且此过程是由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介导完成的[2]。  而另一方面,贺石林[3]总结了近几年大量的试验与临床研究,发现凝血酶作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物,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表达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促进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抗凝血酶Ⅲ则能通过灭活凝血酶,诱导前列环素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与细菌毒素竞争受体,起到抗感染作用。  3血管黏附分子同血栓前状态  ICMA-1、VCMA-1等属于黏附分子家族中免疫球蛋白家族,IL-1、TNF-α、L

5、PS刺激内皮细胞可上调ICMA-1、VCMA-1的合成和表达[4],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有研究发现[5]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从发病初期到发病1周,ICMA-1、VCMA-1表达增强,血小板活性及纤溶活性增强,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CMA-1、VCMA-1、D-二聚体等在发病早期及发病1周均高于急性脑梗死,提示在急性血栓形成过程中,ICMA-1、VCMA-1参与诱导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液高凝状态持续存在。杜悦等[6]通过向新生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造成新生大鼠肺的炎症损伤,测得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PECAM-1)表达显著下降,血管通透性升高,而t-PA、PAI-1、mRNA

6、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使局部肺组织处于高凝状态。  4组织因子同血栓前状态  徐献群等[7]的研究,将患者分为急性心梗(AMI)、陈旧性心梗(O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其血浆中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并同健康组对比。得出结果示,治疗前后AMI、UAP、SAP的TF抗原均高于健康组,各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均高于健康组,而AT-Ⅲ活性在治疗前,各组均低于健康组治疗后AMI、UPA组升高至同健康组相似的水平,而OMI、SAP组仍低。此项研究提示,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有外源性凝血因子途径启动,组织因子

7、过度表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反馈升高,AT-Ⅲ活性被过度拮抗及消耗而降低,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栓前状态可有一些分子标志物作为诊断标志如:AT-Ⅲ、v-1、VCAM-1的结构与表达调控。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24(3):173-177。  5吴岩,田凤石,王金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黏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天津医药,2002,30(3):137-139。  6杜悦,吴玉斌,荣栩栩,等。内毒素致新生大鼠肺组织PECAM-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