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

ID:26598975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_第1页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_第2页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_第3页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_第4页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引酒入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对陶渊明“性嗜酒”的原因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生命和生活视角探究陶氏“性嗜酒”的深层原因,以期加深人们对陶渊明及其诗作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他身上折射的人性的光辉遗产。中国7/vie  关键词:陶渊明嗜酒酒诗  关于陶渊明与酒的关系,前人早有论述,但多持饮酒避祸之说。其中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的说法颇具影响力。他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认为陶氏之嗜酒并非

2、出于美酒带来的纯物质享受,而是有所寄托,另有苦衷,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沈德潜云:“陶公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近代学者陈寅恪和王瑶先生基本亦持此说。如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认为陶饮酒“实为一种与当时政权不合作态度之表示”。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中认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迫害的逃避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魏晋文人饮酒最重要的理由”。纵观陶渊明一生经历,我们认为对陶嗜酒的深层原因做进一步探究仍有必要。  依前引学贤所论,陶氏饮酒成因与其生活的社会政治背景密不可分。但陶渊明在晋宋易代的风云变幻之际,真是一味逃避政治

3、,一味遭临来自当局的迫害,而有性命之忧吗?读史传和陶的诗文可知,并非如此。事实上,陶渊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待政治的态度亦有不同。青壮年时期,他怀着大济苍生之志辗转于各军幕,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开始入桓玄幕,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冬辞去彭泽令,在这八年当中,他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主动置身于动荡的政治风云之中。读其诗文,可见此时他的胸怀抱负。如在《杂诗》中他追忆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拟古》中他感慨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

4、游近?张掖至幽州。”由此可见,此期诗人颇有横扫宇内,挽乾坤于既倒的气魄和抱负。他还在《感士不遇赋》中有言:“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禀三五而垂名……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由此可见,诗人年轻时具有立功扬名的强烈愿望。如果把此期的陶渊明说成逃避政治者,显然难圆其说。毋宁说此期的他是:心居庙堂之上,而非处江湖之远。但是,崇尚自然的陶渊明在怀着大济苍生之志走入仕途,在亲历了东晋末期政治的昏暗腐败和官场中的彼此倾轧后,最终做出了“守拙归园田”的人生选择,此时才可谓是抽身远害的避祸。但

5、他的饮酒又很难说是全然为了避祸,因为在他诀别仕途、辞去彭泽令之后并未停止饮酒生活。  陶渊明“性嗜酒”的成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受魏晋时代文人饮酒风尚的影响  魏晋文人从忧生意识出发,大都有嗜酒之癖。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有关竹林七贤的记述,说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竹林七贤如此,其他文人亦大都如此。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加剧,文士惨遭屠戮的时期。面对这种动辄得咎的情况,文人们多采取纵酒沉醉的方法应对可能随时而至的灾祸。文人的这种忧生意识无论是曹魏末年,还是晋宋亦代之

6、际,都普遍存在。  思想方面,由于此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打破,思想界形成了玄风大盛、佛理肆行的局面,因此形成了继先秦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个较为自由的争鸣时期。人的观念为之一变,人们开始从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等规范、价值、标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重新发现、思索、追求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与此相呼应,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生苦短、穷达无常、命运难卜的情感体验成为突出的审美情调。陶渊明便在此种时代风尚的孕育下诞生了。  陶渊明虽然没有阮籍、嵇康那种屠刀在头的性命之忧,却有魏晋时

7、人们那种对生死问题的同样关切。他没有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超越了对死亡的忧虑,读其诗文,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对死亡有着恐惧和困惑。他在《自祭文》末尾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可见,他对未知的死亡充满忧惑。面对生死问题,他选择了“顺化”和“洋真”的态度,借助酒来思考、来表达。从此意义来讲,酒与陶渊明思考的生命存在本身发生了密切联系。他有着魏晋人共有的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但又清醒地认识到其“从古皆有没”(《乙酉岁九月九日》)。他在对生命本身做出深入思考后,放弃了功名、富贵等外在于生命的东西,“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名”(《怨诗

8、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他意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生命自身。  既然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生命自身,那就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活出生命的自然色彩,而非�C饰造作。在陶渊明那里,生命之“真”就是存在的根基。他鄙视世俗眼光下社会外加于人的成功标准和价值评判,其云:“道丧向千载,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