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ID:26624360

大小:195.50 KB

页数:67页

时间:2018-11-28

上传者:不要太帅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目录1师恩难忘-1-2陶校长的演讲-4-3古诗两首-7-第一单元教学反思-9-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0-5装满昆虫的衣袋-12-6变色龙-13-7金蝉脱壳-15-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7-8成语故事-19-9推敲-21-10嫦娥奔月-24-11读书莫放“拦路虎”-25-12伊索寓言-27-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8-13在大海中永生-28-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30-15艾滋病小斗士-31-第四单元教学反思-33-16黄山奇松-34-17黄果树瀑布-36-18莫高窟-40-第五单元教学反思-42-19 天火之谜-43-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45-21诺贝尔-48-22滴水穿石的启示-51-第六单元教学反思-53-23林冲棒打洪教头-54-24少年王冕-57-25黄鹤楼送别-59-26清平乐村居-62-第七单元教学反思-65- -1师恩难忘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二)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  (三)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谚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四)学习做摘录笔记。二、教学重点:理解“师恩”指的是什么。三、教学难点:学做摘录笔记。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四年级小学生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是“师生”。(播放课件)  其中有两篇讲读课文《师恩难忘》、《孔子和他的学生》,和两篇自读课文《爸爸的老师》《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围绕老师这个主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着高尚师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教师形象,体现了师生间浓浓的深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师恩难忘》。  (一)引入新课,初感师恩  你们还记得么,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播放课件)是老师,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带我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严格地要求着我们。  我们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师恩如山,师恩似海。  著名作家刘绍棠爷爷对自己的启蒙老师终身难忘,写出了------《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出示课件)。  配备念叨歇脚恍如开窍感念情趣培育  描红摹纸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恭恭敬敬  (1)请一个同学来读。  读得正确,我们一起读一遍。  (2)(出示课件)文中的生字你记住了么,我们读一读。  设圣配描娓姥恍窍  恩兄扮境仍培恭  (3)在要求写的生字中,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播放课件)  (恭:写的时候要注意,下面是“小”字多了一个点。)  (4)生字词学得不错,请听课文录音,注意听清字音。(播放课件)  (5)请你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播放课件)  (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田老师给“我”们讲他用古诗编成的故事,四年里听了很多故事,长大后“我”非常感谢老师。)  (6)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那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看金钥匙,请你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播放课件)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同学们,你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请看。(播放课件)  戛然而止起承转合年近古稀桃李满门  无心插柳柳成荫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听意思猜词语。(出示课件)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刚才我们解决了不懂的词语,还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了一下:(出示课件)  2.“师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难忘?  3.为什么田老师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学习课文,理解师恩  1.下面我们来学课文,解决问题。(播放课件)  (1)在文中,“师恩”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心默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  (2)文中的师恩指的是什么呢?  这位同学说,师恩就是小时候田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出示课件)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3)田老师是一位多么有心的老师啊,把枯燥的古诗编成了美妙动听的故事,大家能不能把故事讲的像田老师那样娓娓动听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4)准备好了么,请你伴着音乐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同学们讲的真好,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小村庄,看到一座小亭,旁边是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种感觉用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身临其境。(出示课件)  文中形容老师故事讲得好的词语还有——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对,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很好,这类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呢?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侃侃而谈语惊四座)  嗯,说得好,看来同学们平时非常爱读书,爱积累词语呀。  (5)那么田老师讲的故事好,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来?  (出示课件)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这里不是直接写老师故事讲得好,而是从我听得入了迷来表现,这是:侧面描写。更能衬托出老师讲得精彩。再来读读句子,体会这种写法。  (6)文中体现师恩的句子还有哪些?  (出示课件)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 摘录笔记要写课文题目。行距要大一些,便于修改补充。  第一单元1师恩难忘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情趣培育引人入胜开窍感念恭恭敬敬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2.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  2陶校长的演讲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介绍,了解演讲常识,初读知大意。  教学难点:音:稳韧  形:垒陶炼彼  义:堡垒、源泉、坚忍不拔、彼岸、鞭策、长足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  (2)鼓动性  (3)礼仪性(称呼、有祝语) -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问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四、学字词  1、认生字、抢答:  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严格督促使进步  来源比喻向往的境界  给人带来幸福进展迅速  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2、归类写  左右: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抄词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精读感悟,由收到放,朗读倾吐。  教学设计:一、复习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最后提出什么希望?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和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五、作业:填空(课后4)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  遇》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 -  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  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  有伏。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所见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童、林、黄”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所见》。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指名说说)——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字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你感受到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全班交流。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5、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陶校长的演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作的著名的“每天四问”演讲稿。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校长言真意切的演讲,不正是在传递着这种教育思想吗?他的“每天四问” -不仅激励和鞭策着学生,而且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会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于是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上。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们释题:什么是演讲?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大家反复地读课文,并结合平时所听到、看到的演讲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热情高涨,谈出了演讲一定要有主题,要有声情并茂地讲述,有时还要有动作,一定要有真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随后,我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陶行知先生的资料。同学们渐渐走近了陶先生的心灵世界,对这位平民教育家产生了敬仰和崇敬之情。这时候,再介绍演讲稿的写作背景,把同学们带到那战火纷飞、开荒生产的艰难岁月。在这样的情况下,陶先生依然关心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足见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有了这样的情感做铺垫,课文的学习就更自然和主动了。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一、课前的领悟感受。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四、作业: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  2.学会并理解本课生字词,初步领会文章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段,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个人校服上都有衣袋。如果让你将自己的衣袋装满东西,你最想装满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评: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的孩子。  2.有一个孩子,他装的东西跟大家都不一样,请看屏幕。出示:装满昆虫的衣袋 -  通过预习,你知道他是谁吗?看到题目,琢磨一下,你觉得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能读出来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  昆虫观察责骂纺织娘  中毒垃圾殿堂鼓鼓囊囊  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  (1)指导“栖”的读音。  (2)你发现第三行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3)一边读这三个词,一边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在法国南部圣莱昂的小村子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4)指名读一读书上是怎么描写的。思考:为什么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写圣莱昂村子里的景象呢?  2.理清层次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什么?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文中带“迷”字的词语吗?(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出示句子】这组词语在文中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指导辨析词义。  指名朗读,体会词义的变化。6变色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一.复习导入  1、读读生词  2、课文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二.细读课文  1、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②变色龙的这写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  ③根据插图,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变色龙。  4、感悟课文第十到十二自然段  ①自渎课文,说说在这自然段中了解到变色龙哪些知识。  ②理解部分词语:迟钝、窥探、绘声绘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刹那间等体会变色龙捕捉食物的速度快。  ③练习朗读,注意重点词的朗读。  ④使用“绘声绘色”造句。  5、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①朋加沙实验了几次?从哪些词语看出?  ②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③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变成、变为、变为)  ④仔细观察图,体会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⑤看到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用“名副其实”造句。  6、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7、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8、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放回变色龙,是为什么?又使你想到了什么?  ②你还收集到哪些变色龙的资料,集体交流  ③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变色龙这样的小动物。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灵活运用送学到的观察、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板书设计:  发现外形特点  端详变色龙捕捉食物放回变色7金蝉脱壳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变色龙》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学生兴趣高极了。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拿出来交流,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外貌特点以及会变色的特点。交流中,学生的的积极性很高。有了之前的了解,第二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多读来感悟课文。一、自读自悟,交流体会。课堂上,我将课文划分为三大段逐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彼此的感悟,能说多少是多少。让学生觉得认真读了、思考了就行。二、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交流后,我总是给予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语句,感悟理解,积累词汇。三、读写结合。《变色龙》这篇课文作者观察仔细,语言优美,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变色龙外性特点时,设计了填空练习:()的头,()的身躯等;在学习变色龙捕食这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它捕食的速度之快;在理解变色龙很会变色时,我引导学生用连接词“先——接着——再”说话,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说一说“最后,我把它放在(),它由( -)色变成()色。”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在描写动物时,应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特点有顺序地进行具体描述。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8成语故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二、初读课文 -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sāifènglùbìyùnhǔ  戳腮俸禄壁韵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  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  “盾””(古文字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9推敲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且能够将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3、能够通过比较、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中的第四题的词语的不同点。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贾岛对待写作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从而导入到本文的故事的主人公。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教师总结:  本文主要讲了唐代诗人贾岛推敲古诗中的生字的故事。三、学习课文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学生尝试着给课文进行分段。五、了解起因,丰富背景  默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你认为贾岛拜访李凝的夜晚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幽”或者“静”都可以。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读出当时的幽静的氛围出来。  这段中的“拜访”能够改成“访问”么?为什么? -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进行总结:  虽然都是访问的意思,但是相对而言拜访带有尊敬对方的意思。而访问缺少了这样的诚意在里面。六、课后练习:  1、练习写习字册。  2、自己通过查找工具书理解《题李凝幽居》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回顾原因,叙说缘由  《推敲》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用讲故事的口气来叙说,要说得绘声绘色。二、感情朗读,练讲故事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课文,可以辅之以手势,动作,注意在表现的时候要能够有一种表情露出来。  2、小组织内进行表演。  3、推荐优秀的表演小组进行表演。公布评选标准:  评选标准:动作模仿相似  表情到位传神  语言生动形象  凡是符合以上三条的就是优秀者。  4、小组展示讲故事。  教学中相机穿插以下教学内容: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引导学生辨析这些词语的不同意思: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问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访问。文中的“拜访”,说明贾岛对于朋友充满了敬意,并非一般的“访问”。  “半路上,他想起作业即兴(及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两个词语都有立即的意思。“即兴”是指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所创作。文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 -  “再说,用‘敲’字更能够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一些。”  两个词语都是表示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字(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三、课后练习:将故事要点写下来,小组内轮流讲故事。10嫦娥奔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充分感悟。  教学难点:感悟朗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让学生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玉盘,有时像把镰刀。学生猜出是月亮后再让学生说说有关月亮的诗句。  导入新课:  提到月亮,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节日——中秋节。关于月亮,关于中秋节,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嫦娥奔月。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3、找出写嫦娥奔月的自然段。  讲解课文。  1、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就会出现,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还有衣带飘飘的嫦娥,课件出示嫦娥奔月的画面,感觉就是一个字(美),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美好的画面呢?(6)  2、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从听觉上也能感受嫦娥奔月的美,请学生个人读,最后全班有感情读。 -  3、老师也想读,师读,(把“飘飘悠悠”换成“飘悠”,把“碧蓝碧蓝”换成“碧蓝”),让学生发现和原文的区别,从而体会“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的妙处。  4、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去,把文章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认为嫦娥奔月仅仅是画面的美吗?(人更美)  5、嫦娥的美不仅是外表的美,更是她心灵的美,是她的(善良),找出描写嫦娥心灵美的段落,并把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6、理解句子:她经常接济……(补充句子: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孩子们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__。天冷了,李家的孩子衣服破了,嫦娥知道了,就__),从而理解“接济”就是给别人物质上的帮助。  7、嫦娥的善良还表现在(为了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指导“逢”的读音,“蒙”的写法。理解“周旋”这个词的意思。  8、吞下仙药,就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这本是件高兴的事,可对嫦娥来说,更多的是不舍,不舍她的丈夫,不舍她的乡亲们,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第六自然段,配乐朗读。  9、嫦娥是善良的,她的丈夫后羿也是善良的,他曾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造福,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面对嫦娥的离去,后羿心中有诸多不舍,不舍化成了一声声的呼唤:“嫦娥!嫦娥!”,学生有感情地读。  10、不舍的还有喜欢她的乡亲们,为了表达心中的想念,乡亲们怎样做?  11、总结:一个动人的故事,引出了一个美好的节日,从此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让我们记住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应该记住嫦娥的善良,让我们像嫦娥一样做个善良的人。11读书莫放“拦路虎”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策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一、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激发学习兴趣二、点拨  自学课文  自读课文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恒心。  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己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  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四、总结延伸  5、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比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  感情朗读  深化理解 12伊索寓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  察觉有诈粪便戒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推敲》反思:因学校搞活动,我们班的这一课并非是由我上的,但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却听了两遍,听后感触颇多,收获也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执教老师“借题发挥”,在让学生理解了“推敲”二字的意思后,请学生根据文中的一句不合情理的语句进行推敲、修改。这句话就是带给贾岛作诗灵感的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师问:“结合后文所写内容,这句话该怎么改,才使后文中贾岛处于一个选择的矛盾中?”执教者的这一精心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不妥之处,对“推敲”进行了一次活学活用,也使我懂得:研究教材时要仔细推敲。《读书莫放拦路虎》反思: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完成,所以教学上要从简、放手。在理解完“拦路虎”后,我给出了三个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一起交流。问题很简单,学生阅读后都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对这篇文章,我希望学生从中能学到莫放拦路虎的方法及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样的一个阅读习惯,所以我给出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发现真这样阅读确很费时,不够阅读后解题的正确率很高。如果我们教师家长能坚持一段时间养成这个习惯,如果学生能有这个自发的需要,该多好啊! -13在大海中永生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新词。  3.学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4.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7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难点在于理解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不理解的地方用笔做上记号。读完后,看看课后生字,试着组词,设法记住它们。三、检查自学  老师知道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预习,下面我来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点击出示生字)  (1)轮读、指读并组词、齐读。学生自己说说看应注意之处。  (2)提醒多音字“咽”读yè(呜咽、哽咽);yān(咽喉);yàn(细嚼慢咽、狼吞虎咽、咽气)  (3)描红,描好后再想一想,准备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课文?  (重新定格在邓小平画面)四、分节轮读课文,师生及时共同评点。五、课堂小结后,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轻放哀乐) -六、作业:  临写生字;读熟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爷爷  永久的生命,永远地活着  1949——当家作主站起来  1979——改革开放富起来  1997.07.0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一国两制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记易读错写错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品味“美好的东西”,从中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4、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三、教学难点:  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四、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来说一说。  (相机板书:种花赏花教子)二、学习书信第一段,感受鲜花的“美好”。  1、同学们,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一封短信,可蕴含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呢?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  2、出示书信第一段: -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他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1)齐读  (2)读了刚才的这段文字,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高尔基为什么把儿子栽种的鲜花称为“美好的东西”呢?)  【板书:美好的东西】  (3)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  (4)交流  A、因为儿子栽种的鲜花非常漂亮,所以称它为美好的东西。  u出示第四自然段:“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u用心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色彩美姿态美味道香】  u让我们用语言读出那绚丽多姿的画面。  u看到如此美丽的鲜花,高尔基的心情怎样?(愉悦)  u小结:鲜花不仅给高尔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怪不得说他是“美好的东西”呢!  B、鲜花更蕴含了儿子对父亲的一片深情。  u出示第三自然段:“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u从“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可以看出高尔基的儿子很小,但已经非常懂事了。  u从“顾不上”“一直”可以看出儿子非常懂事,想栽种鲜花陪伴父亲,好让父亲的身体尽快康复。  u他顾不上的是什么?他心里顾的是什么?【真是“父子情深”哪】  C、启发:美丽的鲜花仅给高尔基一个人带来美丽和欢乐吗?  -15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  3.科学地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小斗士”的可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3.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已经弄清了两个,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称恩科西为“艾滋病小斗士”?二、精读感悟: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最能说明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投影出示:“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2)自由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两个问题:(1)恩科西面对的上什么样的生活?(2)恩科西是怎样与病魔斗争的?  (二)感悟恩科西的“不幸与斗争” -  1.默读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用一两个词语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讨论交流:恩科西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3.“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这些数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4.“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1)“挺”这个词如果让你换个词,你会换什么?可以换成“坚持”吗?  (2)联系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在哪些时候会难以坚持,需要“挺”过来。  再读着句话,体会恩科西的斗争精神。  过渡:恩科西不仅能坦然面对生活,还顽强的和病魔作斗争,并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我们接着读课文,找找恩科西是怎样与病魔斗争的?  5.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恩科西是怎样与病魔斗争的?  6.讨论交流:  7.出示:“他说:‘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他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他还说:‘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三)感悟“关注”  1.出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  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投影)  “痛切”什么意思?能换成悲痛吗?  2.这两段话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再齐读句子,感知写法。三、总结全文,补充介绍  1.小结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2.把搜集来的有关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告诉学生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四、课后练习 -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困苦和磨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小恩科西小斗士抗争(顽强不屈、有爱心)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在大海中永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深深思念之情。由于现在学生所处时代不同,对当时情景知之甚少,对邓小平生平了解也很肤浅。如果只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感悟其中的情境,是很难的。所以这节课,我补充了一些关于邓小平的事迹以及他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国两制”方针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走进邓小平,才能带着情感去学这篇文章。虽然,这样的课堂不像是单纯的语文课了,但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也不算是“走歪路”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对儿子的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比如让学生自读后体会哪些语言能让你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想象高尔基赏花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及最后完成帮高尔基的儿子写封回信。学生课堂较活跃,语言表达也不错。 -16黄山奇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安徽籍的同学有多少个?请举手。在安徽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山,你们知道吗?  板书:“黄山”,问:你了解黄山吗?  简介黄山: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其中的“奇松”最为神奇。二、初读课文。  1.赶快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新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说说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理解新词。理解:饱经风霜(大屏)屹立(大屏)  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A、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b、指名朗读,即时评价。C、相机指导难读的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理解:黄山绝胜处(绝:极、最胜:优美的(景物、境界等)、处:地方。黄山绝胜处:黄山上赏景(观松)最好的地方)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4.刚才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仔细。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重点介绍了哪些松树?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用括号标出来。再自由读一读。  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松树。这一小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5.仅有这些吗?第三小节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小节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全文主要内容吗?  过渡: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介绍黄山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非常有趣。让我们再一次来细细品味。  6.同学们请你带着问题再一次读读课文。三、作业布置。  1.学生完成课后钢笔描红和钢笔习字册。师巡视指导。  2.读课文。查找黄山松资料。 -四、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陪客松  送客松17黄果树瀑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识文字训练,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和生动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4.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和“总---分”的写作结构,以及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词句,抓住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的特点,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学习准确使用词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做学案,写读书笔记,教师课件准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3.通过朗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4.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黄果树瀑布的图像,听黄果树瀑布歌曲,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  3.听黄果树瀑布的响声。  4.看到图像,听到声音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简介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处有条白水河,河水从东北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河床突然中断,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黄果树瀑布蔚为壮观,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含义;  (2)本文长句子较多,注意长句子的停顿,读通顺。  2.反馈自读情况:  (1)视频学习生字词  (2)视频显示长句子,分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注意停顿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2.本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全文怎么分段合适呢?  3.全文哪些句子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声响?这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吗?具体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4.哪些句子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这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吗?具体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5.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这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吗?具体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  6.黄果树瀑布给你和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  7.检查点拨  (1)全文是按游踪先后为序,从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渐近渐响”。②“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③“黄果树泻落在一片群山怀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地。”④“离开潭边,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课文中这种表达方式叫作“移步换景”,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的描述。  (2)课文按“总---分”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①第1自然段:指出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是全文的总起)②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在黄果树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  (3)黄果树瀑布的声响的句子:①课文第二自然段。②“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③“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④“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打比方、夸张)  (4)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形态的句子: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百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②课文第四自然段写“瀑布激起的水花”,其实正是从另一个层面表现瀑布形态的壮美。③“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怀抱的谷地里。”④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打比方、比较)(5)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①“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泻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②“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③“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象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打比方)  (6)学生谈总体印象。四、具体品读,感悟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一自然段的体会。  ①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从“真是”、“杰作”和感叹号可以看出。  ②“杰作”,本来指的是“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多指文艺作品,这里指的是黄果树瀑布。 -  ③“杰作”的作者是“大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充满着佩服、赞叹之情。  ④这句用了修辞手法拟人。  ⑤这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⑥作者以单句的形式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抓住“真是”、“大自然”、“杰作”等词语,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黄果树瀑布,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体会表达效果。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悬挂在天地间的歌;她用动人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雄壮的乐章,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继续黄果树瀑布之旅!18莫高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1.同学们,你看过寺庙里的佛像吗?欣赏过墙壁上的绘画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玩过泥塑吗?喜欢绘画吗?能谈谈你的创意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泥塑、绘画有关的课文《莫高窟》。  3.了解“莫高窟”地理位置。  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小精灵儿童网站4.简介莫高窟: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我国着名的石窟。相传公元1600多年前便有僧人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92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尊。作品反映了我国从6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史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疑导思: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一读课文,要求:  ①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②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  (2)再读课文,要求:画出本课中的新词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保存宏伟神态各异举世闻名断崖绝壁威风凛凛  怀抱瑰丽慈眉善目精妙绝伦引人注目翩翩起舞  ②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3)三读课文,要求:难懂的句子或生动优美的句段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用一两句话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就读哪一段。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  检查,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小结:莫高窟的彩塑、壁画是怎样的精妙绝伦呢?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去细细地游览、欣赏。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如:莫高窟彩塑、壁画有什么特点,藏经洞的文物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为什么说莫高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  3.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  4.我们不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四、指导书写生字。五、作业: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黄山奇松》一课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自读、理解课文。课堂上,我先安排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在读中感悟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想一想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里?并查词典理解“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的意思。这样,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准备,表现得较为积极。然后,我在分析总结学生的发言时再引导全班朗读背诵。这样教学效率也比较高。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那显然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在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多媒体容量大、信息广的优势,有机组合课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渗透、拓展,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增加语文积累。因此,结合《黄果树的瀑布》这篇文章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补充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和另一篇关于瀑布描写的文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感悟一下不同语言对瀑布相同的赞美,并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结构清晰,写作特点鲜明。课前预习中,学生也搜集了一些关于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所以对莫高窟有了一个大概地了解。我觉得对于五年级学生,应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总体感知彩塑的特点,再引导学生研读每句话,了解句子的内容,特点及在段中的作用,特别是认识排比句。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该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式。在学生领会了这种方式后,由于第三、四、五自然段跟第二自然的构段相同,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掌握内容,熟读背诵。我想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地掌握。 -19 天火之谜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揭题《天火之谜》。同学们,夏天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置身其中你是什么感受?  2、雷暴的可怕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词语。  3、“天火”到底是什么呢?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直到”“才”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揭开雷电的秘密不容易,不简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富兰克林很了不起。)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到这儿你最想知道什么?二、速读课文。用“-----”划出谜底。找找富兰克林解开谜团的根据。  1、雷暴是什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在哪?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他的根据在观察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哪些词强调了相似,读出来。——你是富兰克林把你的发现讲给周围的人听。(复述这部分)  ▲“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你能看懂他的实验吗?  风筝的制作:指名读,画出每部分,了解制作原理。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读不懂的地方到下文去寻找答案。(麻绳、钥匙、丝绸的作用) -  风筝捉电:乌云掠过,麻绳带电!理解“怒发冲冠”——读出“!”表达的惊喜  闪电炸雷,电流通过。理解“导体”——读富兰克林接近导体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弗兰克林的“欣喜若狂”:理解词语,读出情感。——用欣喜若狂造句。  3、想一想,做这个实验,富兰克林矛盾过吗?体会人们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出示第三自然段后部分的内容,理解“不足为奇”,模拟人们“冷嘲热讽”,体会“决定”所包含的内容。  4、再读第五自然段,标出“只是”,你读出了什么?(强化主题)  5、解开了天火之谜,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音。引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安然无恙”。三、分段、归纳段意。  1、用课题扩展法归纳课文内容。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指导第二段的“选择”。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四、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五、板书设计:  “上帝的怒火”“雷神”  天火之谜  观察实验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目标:  1、朗读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能通过思辨、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其情感变化。  3、拓展目标:对信念之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有自己的感悟。 -重点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3、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4、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和感悟。  2、读、写结合法。通过深入阅读,港务人物精神,以读促写。  3、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一、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谈迁与《国榷》的故事?(板书:谈迁《国榷》)  3、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么样战胜厄运,怎么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让我们共同再次走进课文。二、读悟第1段  1、自由读文第1段,谈迁有什么志向?  相机理解句子(课件展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轻声读或默读句子,请大家注意句子中的数字,再对一读,你读出了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尤其谈到500多万的时候,可以用学生的语文书做比较。)  C、这20多年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谈迁都坚持不懈,其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感受一下。 -  2、当这样的信念实现的时候,谈迁的心理感受怎么样?  (讨论以后,带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读课件上的句子。)(下一步课件)二、读悟第2段  1、但是厄运来临的时候,谈迁的感受谁能体会?  课件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许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A、自由朗读,读后问:读了这三个句子话,你想说什么?  B、交流读后的体会。  (如果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能说出谈迁内心的感受,就建议学生自己读读,把谈迁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C、师小结突出第三个句子:开始是伤痛欲绝,但后来他马上挣脱出来,下定决心从头再干。  D、特别指导朗读第三个句子话:  让学生感受到谈迁再写《国榷》的坚强信念(读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点评以后再齐读第三个句子话。)三、读悟第3段  过渡:可是,20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  1、轻声读或默读第3段,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如何从头编写的?边读边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2、交流找出来的词语。  3、老师把大家共同的打动心灵的词语找出来了,老师找得和你们一样。  课件出示: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  讨论:  同学们,读到这几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似乎看见了什么? -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图上出示三组词语)  (让学生对着插图说话。)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来读,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齐读感受: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国榷》诞生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谈迁说什么?  4、课件出示《国榷》内容:  5、引读——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6、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  学生交流。  7、教师小结过度:什么叫“终日奔波”,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风餐露宿”,我们从谈迁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他,凭着勤奋与执着的坚定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所以名垂青史。21诺贝尔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诺贝尔的形象。  2、通过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诺贝尔面对厄运仍毫不气馁、执着追求的精神,体会其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对全人类的爱,进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诺贝尔言行的句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从而领悟诺贝尔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具准备:  写有课文重点句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介绍自己熟知的名人。  2、顺学而导,引出今天要来认识的世界级名人——诺贝尔。(板书课题,指导“诺”的读音)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2、课文围绕“诺贝尔”写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对诺贝尔有了哪些了解?  3、教师小结: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投入了自己的整个生命。(板书:整个生命)三、走进文本,自主感悟  1、学法引领,启发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我也读了好多遍,每一次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想着:如果是我,遇到那样的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而诺贝尔呢?这样对比着去想,设身处地地去读,读着读着,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板书:设身处地)如果你也能这样对比着去想,设身处地地去读,也会有更多的收获,也同样会被他感动。现在,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的4—9小节,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尤其是哪个词最触动你的心弦?就把它们画下来。为什么让你感动?最好能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2、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如:发现有些学生读书还不能抓住文字,读出感受,教师可以借助优生资源示范引领。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指导060(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①结合句子理解“毫不气馁”的意思。 -  ②思考诺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气馁”的?他当时承受着什么?引导学生将他的做法和一般人的做法进行对比,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诺贝尔也和常人一样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③教师补充介绍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面对种种厄运,仍然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进而读出内心的敬佩与感动。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等词拓展想象,感受诺贝尔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形象,并指导学生读出他为研制黄色炸药付出的艰辛。 (3)“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①引导学生抓住“亲自”、“紧盯”、“盯着”来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诺贝尔为了进行研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启发学生结合第九小节来谈,还从哪也看出了他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引导学生抓住他“满身鲜血”,仍“高举双手呼喊着:‘我成功了!成功了!’”来体会他为了进行研究,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练读8、9小节。 (4)“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  “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教师引领学生在文中画出以上几句话,启发他们结合着诺贝尔在实验中付出的代价,前后联系着读读这些句子,以进一步感受诺贝尔对发明炸药的执着与痴迷。 (5)诺贝尔本来已经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但是他却一次次地开始了新的研究,还付出了那么多,究竟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四小节思考,从而感受诺贝尔是为了人类的进步而执着追求的精神。 (6)教师小结,再次聚焦文本内容主线:为了心中的这个信念,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投入了自己的整个生命。(指板书) - (7)自由读最后一小节,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最后,诺贝尔又将所得奖金全部奉献给了整个社会。他的确是一位高尚的人,值得全世界亿万人民敬仰!(板书:高尚)四、照应开头,升华情感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选在了他的出生地举行,就是因为在那个地方,诞生了一位科学巨人;而颁奖时间则定在了他逝世的时刻,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刻,这位科学巨星陨落了!但是,他的精神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年的这一时刻,一颗颗科学新星又在这里冉冉升起。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这个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世界的名字!(指课题,齐读)他的贡献永存!精神永存!2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明白只要具有了“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并感情朗读。  2、感知文章特点,即表明观点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进行摆观点、举例子的说理片段练习。【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理文表明观点和正反论证的方法,并能当堂进行摆观点、举例子的说理文片段练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作业纸【教学特色】  把握文体特点,引领学生学习论证方法;  注意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生读题) -二、学习自然现象,揭示观点  A、学习滴水穿石的奇观  1、滴水穿石又叫作“水滴石穿”,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就有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屏显,同学们,大家看,这就是滴水穿石的景观。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第一句)  2、作者把这个景观称为“一大奇观”,我们都知道,奇观就是出奇少见的景象,那该怎样读好这个词?再读“一大奇观”。这一大奇观是谁创造的呢?(小水滴)那么微小、柔弱的水滴怎么会把如此坚硬、厚重的顽石滴穿,形成奇观的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第一小节,待会请你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读书  4、生交流,师相机点拨  *你找得很多,很全,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能不能抓住其中的一点说说是它是怎么滴穿石头的?  5、刚才,通过读文章,我们明白了小水滴必须认准目标,还要持之以恒,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滴穿石块,最终形成奇观。此时,在你的心中,小水滴还是微不足道的吗?是怎样的?是呀,小水滴仿佛真的是有生命的,它富有灵性,认准目标不动摇;它具有韧性的,不达目的不停止。  6、小水滴真了不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我们叹为观止,当作者亲眼看到这一幕时,也被震撼了,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齐读  7、作者看着太极洞内这滴水穿石的奇观受到了启示。三、学习名人事例,感受人物精神  1、大自然是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还选择了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的例子,这三个人分别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板书) 四、回归全文,初步认知文章结构特点  1、课文差不多学完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的呢?文章一开始,先用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引出了观点——齐读第2小节;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三个事业有成的名人的典型例子,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齐读第3小节;接着,作者还用雨水的失败,又一次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自己的观点,——齐读第5小节。(板书观点正面反面总结) -  2、整篇文章,作者的观点鲜明,所选的例子也很恰当,很充分。五、小练笔——学习摆观点,举例子论证的手法  1、今天,我们也要来学着作者通过举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写一段话。  请同学们围绕这一观点,也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它。昨天,老师已经请同学们了解、搜集了一些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请你们选择一个人物的事例写下来,写例子要注意,语言要简练,但是要写清楚他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最后获得的成就。为了节约时间,在写观点的时候,可以像老师,直接就写观点几就可以了,看明白了吗?  2、学生写,老师巡回指导  3、交流。    4、最后,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的观点,将“滴水穿石”的启示铭记在心。生齐读启示 六、板书22滴水穿石的启示  观点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一大奇观  举例正面李时珍立志学医不懈努力写成巨著  爱迪生迷恋电学孜孜不倦多项发明  齐白石挥毫作画坚持不懈炉火纯青反面雨水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不能滴穿第六单元教学反思《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 -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突破:1.体会烘托手法的妙处。2.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3.了解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课文用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另外,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与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试着复述。学习前两点的同时,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也就在学生心目中清晰起来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我也适当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总的来说,课堂主线分明,学生掌握也不错。学习《诺贝尔》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教学5至9自然段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找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进行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后再读读议议,体会诺贝尔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所历经的艰辛。课文的8、9两个自然段中详细描写了诺贝尔为造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啊!这里我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对诺贝尔动作、神情地描写,品读感悟人物的心理。一番交流后,学生对诺贝尔更生敬仰之情。 -2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采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听着这熟悉而让人荡气回肠的旋律,108为英雄好汉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冲,走近他那脍炙人口的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看到题目,就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席间相见,体会人物性格  (一)品读人物——洪教头  过渡:话说林冲遭高太尉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途经柴进庄上,收到柴大官人的厚礼款待,没想到席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洪教头,且看——。  1、出示:“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粗鲁,蛮狠无理……)  观其外貌,再听其言,我们会更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物。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把洪教头说的话画下来,读一读,你又能读出什么样的洪教头。  2、  出示相关语句,品读句子。 (1)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2)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3)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你读出了怎样的洪教头?能试着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吗?(傲慢无礼、咄咄逼人、气焰嚣张、狂妄自大……)  齐读,读出人物性格 -(二)品读人物——林冲  1、出示句子,仔细品读。  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林冲起身让座,……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2、你能同样用学过的成语来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林冲吗?(相机板书)  过渡: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佩服施耐庵,抓住了人物神情、语言、心理、动作,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将林冲和洪教头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只就是名著的风范。三、学习庭院比武,体会人物性格  (一)自主学习4--6  洪教头一逼再逼,林冲一忍再忍,无奈之下,柴进安排了这场比武。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用心体会,你一定会看到个性更加鲜明的林冲和洪教头。  交流:洪教头(动作)  林冲  同桌互读,读出人物个性 (二)研读第7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共写了几个回合?有谁知道什么叫“回合”?(回合:小说中描写武打场面时,一方用兵器攻击一次,而另一方用兵器招架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部分内容共写了三个回合,哪三个呢?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这三个回合,其他同学思考:洪教头打了哪三棒?每一棒的用意何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朗读)  学生回答洪教头打的三棒。教师出示句子。  ⑴“把火烧天”是个怎样的招式?哪位同学愿意表演?用意何在?(把棒高高举起,棒朝着天,打的是林冲的头,置他于死地,用心何其毒也)  ⑵学生齐读第二棒。用意何在?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劈头”,打烂,用心还是那样恶毒)  ⑶自学第三棒,告诉老师洪教头的用意,以及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还没有”,“就又”)。 -  ⑷这三棒下来,我们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用心险恶,凶猛,野蛮,卤莽,心很手辣)  ⑹齐读这三棒,读出人物形象。  面对洪教头野蛮凶狠的三棒,林冲回了哪三招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七小节,找出林冲回的三招,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交流  ⑴“一横”洪教头的力气在哪?破绽在哪?一横妙在何处?学生表演(攻其破绽)  ⑵“一退”(敌进我退,避其锋芒)(指导读)  ⑶“一扫”(攻击弱点)(指导读)  ⑷从林冲的这三招,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武艺高强,随机应变,镇定自若,机智,武德高尚)  请两位同学分配读林冲,洪教头。读出洪教头的棒棒致命,林冲的招招精妙。  刚才我们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精彩场面,虽然只有三个回合,却是扣人心弦,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我想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四、回归整体拓展视野追问好汉  你认为这篇文章中谁是好汉? 五、板书设计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谦虚忍让傲慢无礼  沉稳急躁武艺高强阴险狠毒24少年王冕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书):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五、练习书写生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验感情朗读的快乐。表演离别场景(情景再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  观察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探究语文问题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吟诵诗歌  师导入: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就让我们小试牛刀,先来个送别之二、回味生活,再现离别情景。  在《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二、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长亭短亭,杨柳依依。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课前热身呢,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自读方向盘] -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定格画面或生活经验,说说“饯行”的意思。四、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就让我们在深读探照灯的指引下,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深读探照灯]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深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五、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六、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  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七、各显身手,自由作业  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八、板书设计,显示内容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孟浩然  吟诗作别依依惜别26清平乐村居【课程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 -  1、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3、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4、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出示拼音PPT。  3、听范读录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4、教师相机指导:“莲蓬”的“蓬”的读音与字形;“翁媪”的“媪”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并反馈,你们看到了什么?(交流完后出示图景PPT)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同学们,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呢?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品读感悟,来了解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总体来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把握得比较准确,并能体会到在描写人物时对比手法使用的妙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仔细品味,琢磨其中的含义。课上,我抓住文中王冕想的一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组织教学。围绕这句话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次是初读王冕的心理,第二次是透过王冕的画看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三次是王冕终于成功了。他为什么会成功?引读因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心里想的是——。第四次是让同学真诚地告诉同学,信心十足地告诉自己这句话。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中,学生真正走进了少年王冕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了思想认识。力求让课堂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