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ID:2680239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第1页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第2页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第3页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第4页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黄芩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

2、究进展进行综述。中国8/vie  关键词:黄芩;化学;研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别名腐肠(《本经》)、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等。黄芩广泛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本草正》记载:“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

3、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滇南本草》记载:“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黄芩含黄芩苷、左旋圣草素(eriodictyol)、黄芩素、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

4、ucuronide)、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粘毛黄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Ⅲ-2-O-β-D-glucoplyranoside)、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baicalein)、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

5、l)glucoside]、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半枝莲种素(rivularin)、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成分。黄芩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  2.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对白喉

6、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肺炎�p球菌、脑膜炎球菌、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宋琳莉,王微等人观察河北、山西、大连等地的黄芩提取物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发现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1]。初明,初正云等研究复方黄芩提取物对小鼠体内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Ⅳ)mRNA复制的抑制作用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的诱生作用,结论表明复方黄芩提取物具有诱生干扰素、抑制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作用[2]。  2.2抗过敏作用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

7、,均有缓解作用,对同种或异种抗原所引起的被动过敏反应也有抑制效果。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介质(组胺、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  2.3解热作用  文献报告,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但大剂量黄芩水煎剂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李倩楠等研究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将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

8、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于TNF-α和IL-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