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

ID:26841543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_第1页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_第2页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_第3页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_第4页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胡琴演变管窥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与发展[摘要]丝绸之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人类学史料。例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都保存着大量壁画,展现着多姿多彩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丰富的乐舞形象资料。这些壁画中的乐舞演出场面,不但映照出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更是生动呈现各朝代音乐、舞蹈和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本文从史前音乐及乐器――特别是胡琴的演变,来探析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中国7/vie  [关键词]史前音乐;胡琴;艺术交流  一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

2、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内蒙、新疆、西藏、四川、甘肃、黑龙江等地区都发现过古老的岩画,有的岩画中有乐舞场面。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的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距今约5000余年,陶盆内壁上有3组舞者,每组5人,手挽手列队舞蹈。舞者头上有下垂的发辫或装饰物,身边拖一小尾巴。原始乐舞活动中,人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对象或氏族图腾,这类乐舞反映了先民的狩猎生活。《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可以想象先民们在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等原始乐器伴奏下欢乐歌舞的情景

3、。原始先民创造的乐舞代表作是“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C》、周时的《大武》。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夏商两代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渐渐离开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歌颂。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在行祭时舞蹈、歌唱。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F了编钟、编铙乐器。始于公元前5

4、000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可以发出12个半音的音列。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祭祀天神,《咸池》祭祀地神,《大韶》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认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祭祀山川、《大�C》祭祀周的始祖姜��、《大武》祭祀周的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比较丰富,有最早的入乐歌集《诗经》、祭祀乐舞《九歌》、琴曲《高山流水》和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诞生了师旷、师襄、师文、师乙等宫廷音乐家。秦汉乐舞《傩舞》、《角抵舞》,汉舞蹈有《巴渝舞》和《盘鼓舞》

5、。汉朝,有了专门负责音乐的机构――乐府。  汉朝开通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作为最先相互接触、跨过语言障碍、亲和力最强的先遣队和“亲善大使”,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中起着“号角”作用。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出使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诸国,带回的就有西域乐曲。《晋书・乐志下》有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二曲。”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乌孙王昆莫建立友好。元封六年(前105),乌孙请求与汉朝通婚,史传“细君公主携琵琶下嫁”,但《释名》卷22说:“枇杷(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

6、所鼓也。”东汉时,西域音乐、乐器已随丝绸之路长足进入,遍地开花。特别是“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后汉书・五行志一》)可见“胡乐”已经成风。南北朝,西域流入中国的音乐以“昭武九姓”为最。康国琵琶、安国乐舞、米国《凉州》等非常著名。进入隋唐,“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b、吞刀、履火、寻幢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

7、技的称呼,包括杂技、角氐、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最晚起于秦汉之时。汉代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以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前108)春,皇家在京师举行百戏表现,“三百里内皆(来)观”。至南北朝时,百戏亦称“散乐”。“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更加广泛。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梁朝天监四年(505)的一份宫廷宴会的节目单,第十六项是“设俳优”,安排在雅歌与鼙舞之间,从

8、第二十一项起设各种杂技,可见俳优、民间舞和杂技都是当时“散乐百戏”中的主要项目。北齐时,百戏表演中有“俳优侏儒”,西魏时有“俳优角抵”。唐代长安设有教坊,“以隶散乐、倡优、曼延之戏”,已有技艺侧重,“倡优”重说唱,技艺、曼延之戏指杂技表演。教坊中有黄翻绰、唐崇等唐代著名俳优,崔令钦的《教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