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

ID:26992196

大小:4.42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1-30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_第1页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_第2页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_第3页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_第4页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04——古建发展(封前0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汉(前206-220年)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一)木架建筑1、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2、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汉代

2、明器汉代明器3、屋顶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4、承重构件——斗栱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四川成都牧马山出土东汉明器实拍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多层斗拱曲臂斗拱5、在制砖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

3、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汉代四象瓦当和“汉并天下”瓦当朱雀(南)玄武(北)白虎(西)青龙(东)汉并天下(中)二)石制建筑石建筑的发展是和金属工具的进步分不开的。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石墓为了葬品能在地下持久保存下来,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作为规模巨大的墓室以外,还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板梁式墓或拱券式墓。在多山的四川,崖墓较为盛行,大多开于东汉。2、地面石建筑地面石建筑,主要也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阙

4、,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仿古汉城四川高颐墓石阙四川冯焕石阙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

5、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丰富了我国建筑形象。一)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

6、门石窟。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万多所,其中洛阳有1000余所。1、佛寺2、佛塔3、石窟南朝某寺院复原图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第16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