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

ID:27344582

大小:1.52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2-01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_第1页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_第2页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_第3页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_第4页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奴隶社会建筑小结:1.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建筑技术:瓦,陶水管4.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6、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到战国时,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制时代的结束。而秦经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经十年战争,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

2、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城市建设1)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苏秦传》)。山东临淄齐故都遗址平面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

3、地。2)高台建筑的兴盛。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之一。这座60*45米的长方形夯土台,高6米,高台上建筑物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等组成,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群。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形成一组建筑群,推测这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2、建筑技术1)铁制工具,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2)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装修用砖的出现。3)棺椁体现木工技术的高超。二、秦(公元前221—前

4、206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1、秦都咸阳的布局是独创性的,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目前尚未发掘,但其遗址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1)阿房宫则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2)秦始皇陵2、长城的修建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

5、互攻占自卫。地处北方的秦、燕、赵为了防御匈奴,还在北部修筑长城,以后历经各朝修建,现在所留砖筑长城为明代遗物。秦始皇陵《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

6、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秦咸阳宫遗址复原图秦始皇陵兵马俑及铜车马三、先秦建筑技艺1、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2、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

7、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围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墙。3、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4、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5、在挖掘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址时,常常出土一些铜建筑构件。这就是所谓的“釭”,或称“金釭”。在周代,榫卯技术还不成熟,在木

8、结构的结点上须加釭进行加固,或用其连接木构件。这些釭上通常有精美的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后来木结构技术有了进步,釭不再是必须物,但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