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

ID:27120590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1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_第1页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_第2页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_第3页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综述,并兼具医疗保健和药用价值。同时杨梅树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比常规育苗繁殖系数高,生长旺盛,成活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规模需求[2]。现将杨梅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外植体的选择  1.1外植体类型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但不同器官的组织培养所得的结果差异很大。在杨梅组织培养中,李晓强[3]研究了同一个灭菌处理对龙魁杨梅不同外植体部位灭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外植体(茎尖、未木质化茎段和半木质化茎段)污染率和枯死率

2、不同,其中半木质化茎段作为离体培养材料效果最好。  1.2外植体生长状况  外植体生长的不同时期对组培结果有很大影响,一般认为植株幼嫩组织及幼龄植株上的组织作为外植体更容易诱导成功[4]。而且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外植体,诱导的结果也会不相同。4―5月有连续多天的紫外光照射下的外植体作试验材料,污染率比较低。  外植体的选择是组培成功的关键,取材时需要考虑外植体获得的难易程度、发育程度以及试验成本,选择适合的外植体开展试验研究。  2培养基的选择  2.1培养基类型  大多数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主要以MS培养基为主[5]

3、,孔梅[6]在杨梅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运用了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倪照君[7]在杨梅地方品种“浪荡子”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验证了使用培养基的可行性。此外,碳源和培养基的pH值对杨梅组织培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糖类主要以蔗糖为主,但糖类浓度要控制得当;若浓度过低,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8]。大多数木本植物包括杨梅在内要求pH值为5.0~6.0,适当调节培养基的pH值会影响培养物呼吸代谢及其物质合成,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愈伤组织及形态形成[9]。  2.2培养条件  光照、温度等培养条件对诱导杨梅器官发生

4、、植株再生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对于包括杨梅在内的木本植物再生植株来说,长时间光照不足易引起再生植株的玻璃化苗的出现[10]。增加光照,可促进试管苗成熟,加快幼茎木质化,从而降低玻璃化[11]。低温可以抑制酚类化合物的合成,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褐变。李晓强[3]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5g/L活性炭与2.5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缓解褐变现象。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培养基中的使用种类及使用量对试验结果有重大影响[12]。离体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的初期往往缺乏自行合成生长素

5、和细胞分裂素的能力,在杨梅器官发生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芽的诱导和生根均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外源激素是杨梅组织离体培养所必需的。不同比例、浓度或先后配合的激素运用不但可以诱导杨梅细胞分裂和生长,而且能诱导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13]。6-BA、NAA、GA3、IBA、2,4-D和TDZ等激素都被广泛应用于杨梅组培[14]。  3.1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在杨梅组织的初代培养中,一般以茎尖或茎段为外植体、辅以NAA、6BA进行培养。6-BA可以有效地诱导芽的萌发与增殖,NAA在低浓度下可以促进茎的生长[6]。

6、在二者的配比合适时,芽的分化率会大大提高[15]。范国强[16]在研究中指出两者中任何一者的比例出现偏差,都可能对芽的分化率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分化率为0。过高浓度的6-BA亦有可能会导致芽的玻璃化[17-18]。在倪照君[7]进行的杨梅初代培养中,培养基配合0.15mg/L6-BA和0.03mg/LNAA效果最佳。  3.2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在杨梅的继代培养中,需要添加GA3来进一步促进茎的生长。张小红[19]研究表明,GA3对苗和茎的伸长有促进作用,并且适当添加GA3将极大地降低玻璃化苗产生的概率。倪照

7、君[7]在研究中发现,相比初代培养,在继代培养中NAA与6-BA的添加量都要增加,否则易导致植株偏小,叶片偏黄,故而采用添加了1.2mg/L6-BA、0.1mg/LNAA和0.5mg/LGA3的培养基。  3.3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生长素在杨梅生根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孔梅[6]与SyedAsgharTori[20]在试验中发现,IBA对于杨梅无菌苗生根的促进作用远远优于IAA和NAA,而且根的进一步生长也会较为正常[21]。孔梅[6]采用添加2.0mg/LIBA的MS培养基,生根率可达66.67%。  4

8、杨梅组培的发展前景  目前,对于杨梅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杨梅繁殖在目前常用的诸如嫁接等技术手段下,面临着存活率低、繁殖效率低下等问题。杨梅快繁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短期内生产大量优质种苗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利用转基因等技术可展开杨梅品种改良的相关研究,这将极大地促进杨梅产业的发展,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22-23]。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